
会员
数字化时代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19-08-16 19:25:34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共七章,前三章探究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学习者语言认知的过程,这个时期使用视听化教材可促进“听”、“说”能力提高。第一章是语言是怎么学会的,通过案例对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第二章是早期的语言教育,从教材和教法方面切入,借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英语教学初期阶段进行了深度研究。第三章是视听多通道加工语言信息的认知机制,对如何利用视听化教材降低认知负荷进行了研究。后四章通过实验发现视觉材料对思维的影响和深度文本阅读对思维的影响机制,对外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在视觉文化保持批判性思维,培养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把碎片化知识系统化、规范化。通过回归深度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精美的人文素材,严谨的科学文献,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第四章是听书与读书,殊途同归,从单通道和多通道加工信息的角度探索了两种读书的模式。第五章是阅读“洛丽塔”,叙述了我们的阅读文本和观看影像的实验。第六章是汤姆索亚的世界,通过改进实验范式,利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英文本和中译本对不同年龄段的大中小学的被试者进行了实验。第七章是数字化时代的外语教学,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调查,对教学设施带动学习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研究。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为研究对象,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归纳出消费文化影响下“人与城”的四种新型关系,探究不同关系场域中人的“在”与“如何在”矛盾。从叙事的价值逻辑把脉城市文学的美学难题,推动建构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的城市文学批评话语。社科21.2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考察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译介和学术研究情况。在传播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较详细地展现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概况,并对《楚辞》在其他国家的传播也进行了概述。在译介部分,主要论述了《楚辞》和屈原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探讨了《楚辞》中一些特殊词汇的英译问题。在学术研究部分,着重介绍了英语世界汉学家关于《楚辞》的研究成果,并与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比,力图突出中外学者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社科20.5万字
- 会员日本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庶民教育逐步兴起。町人阶层开始接触到汉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及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汉语学习成为热潮。本书以《唐话纂要》《重订冠解助语辞》等江户时代十九部汉语研究类著述为文献基础,揭示江户学者对汉语所进行的研究。同时,对中日同期的汉语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江户时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源流。以期为读者了解江户时代日本研究古汉语虚词、俗语的情况以及古汉语语法研究对近现代社科11.8万字
- 会员本书以“都”为主线,并辅之以另一个多功能副词“也”,在形式语义学、语用学的框架下,对汉语的焦点副词、话语话题、全称量化、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等多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发掘了不少新的事实,对若干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社科18.5万字
- 会员《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重要学术集刊。2005年创办,每年2辑。本集刊主要刊载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或属原创性理论,或为原始性资料,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选纳入CSSCI集刊收录名单。社科24.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