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语言·意义·世界:语言哲学简史
更新时间:2024-05-28 14:33:2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介绍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史的普及读物。所谓语言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的哲学。它关切语言的意义、指称、用法,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理解世界。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所谓“语言转向”,人们不再仅仅把语言当作哲学思考的工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哲学研究的对象。由此,语言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英美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以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形成;二、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三、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四、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本书各章节即循此展开。
品牌:中信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4-04-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维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为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而作,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来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剖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入手,指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发展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康德对二者进行了调和,建立了庞大的知识体系。下编以科学与民主的起源为背景,探讨了1840年以后,中西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再次迎来了哲学20.2万字
- 会员不论是论文、访谈、信件,还是讲座、演讲、发言,抑或是纪念海德格尔或奥登的文章,这些横跨20余年的文字,呈现出汉娜·阿伦特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她时而愤怒,时而平静,时而满怀深情。阿伦特说,她不想让思想僵化,所以拒绝创建体系,她不想让社会僵化,所以鼓励读者思考。能思的个人、摆脱了物质生活条件束缚的个人,为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在一起,成立某个基层的委员会,在这之上是更高的地区委员会,最后是政府或国家委哲学39.5万字
- 会员本书是布鲁诺·拉图尔的一部讲稿。所谓盖娅假说(Gaiahypothesis),是1960至1970年代,由发明家兼化学家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所提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与环境构成了能自我调节的演化系统。有别于达尔文主义,洛夫洛克认为生命除了适应,也有调整环境的能力。拉图尔利用这个假说的概念,阐述了气候在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生活的今天,人类哲学21.4万字
- 会员《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引论》是一部介绍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读物。书中首先上溯到帕斯卡尔,然后探讨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哲学,最后讲到马塞尔的思想。这一思路反映出作者思想和精神的某种趋向,即先是离开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然后走向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之后又离开现代存在主义,走向法国近代早期的更为原本的存在与生命哲学的思想。这一探索,清晰而细腻,为读者呈现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独特风貌,发人深省。哲学16.4万字
- 会员阿甘本视角下的荷尔德林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如何呈显欧洲最伟大诗人疯狂的后半生?居住在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自我意味着什么?什么又是习惯?对于人类来说,生活不是首先意味着居住吗?吉奥乔·阿甘本的新书结合了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多年的所谓疯狂的详细年表,对通常被认为其不可读的文本进行了新的审视,旨在描述和理解诗人自己所说的习惯性和寓居性的生活。荷尔德林的一生被整齐地分为两部分:从1770年到1806哲学10.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