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世纪的观察者
- Fiberead 阿尔贝托·卡内内
- 3字
- 2021-04-29 13:38:25
第五章
4解读……《创世纪》1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创世纪》1:1-5)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第一段话包含的信息。
在这段描述中,我清晰地辨认出科学中所指的宇宙尘埃形成的混沌星云。对于这个或许是在黑暗中观察、毫不知晓自己所目睹的东西并非水,而是他所漂浮其中的星云的人(我们这个可能的观察者)来说,这是一片尘埃之“海”。亿万年之后,地球成形,正位于这个人此时所在之处,位于这个确切的地方。而且,据其地域,他并非站立在他所能辨明或理解的坚实土地上,而是深渊,空间的深渊。
然后,这个人(他继续观察,并将所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第一次感觉到光的照耀,相信就在那一时刻,上帝创造了光——他无法看到是太阳发出了光。他看到了光,但并不知晓这光来自何处。对他而言,似乎正是上帝“创造”了光。
于是,我们迎来了《创世纪》中的第一个典型的困惑:光如何先于群星被创造出来的?(这一明显的反问通常伴随着怀疑的手势、自知浮夸的表情和结束谈话的企图。)不错,问得有道理,光不可能先于群星出现,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但是——若我们假设这一观察者恰恰处于最终形成地球的那一原始漩涡里会如何呢?显而易见,我们的观察者可以看到光,但不知道这光的来处。因为——如前所述——“尘暴”阻挡了他的视线。同样,他位于漩涡上,可以看到由于自转产生的昼与夜、光与暗的交替过程。由于这个人所站立的位置处于漩涡上,他会随之一起转动。因此,他有一个时刻是直面光的,而下一个时刻,便是背对光。
至此,我们已经意识到,为了理解《创世纪》,这样一个观察者的存在——甚至他所处的位置,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记录、然后讲述他所看到景象的人,正在从一个特殊的点、一个特定的位置观察着。当他“观察”、他的眼睛看到异象、接受来自上帝的启示时,他就驻守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他所处的位置,至关重要。正是这个位置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创世纪》中的记述大有深意,是解开谜题的钥匙。这把钥匙,可以开启无限可能的世界。
(现在怎么样了?反问者脸上自负的笑容哪儿去了?)
***
有必要说明一下,当我提到一个观察者,我指的是近代的某个人,在大约三百年前,目睹了异象——或者说上帝的启示,并借此观察到了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并不是说这个观察者在上帝创造的同时目睹了这一过程,而是他在之后,通过一些极其简洁的视像看到并领会了。
***
我相信对许多人来说,《创世纪》是难以理解的。或者说至少我认为它不好理解,因为大多数分析它的人认为只有以科学书的格式,用科学的数据、表格、图表写作《圣经》的人,或详细阐释、让我们从各个角度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的人才能了解“创造”(《创世纪》)的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具备这一潜能:从全面的视角看待事情。
造成这一偏见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思维期望是由图表、图片、数据——当然,还有正确的格式构成的科学信息。然而,如果我们看一下接受上帝启示的人是如何看到祂所展示的东西,我们会理解,这些神圣的事件从不会通过人类的思维发生。通常,这些视像或开示只是处于视觉层面。如同微电影,观者无法控制。这些视像通常与梦类似。
有时,这些视像还伴随着一个冥思之后的清晰念头;有时,有人对有此经历的人说话,从特定的角度解释一些事情,可能与他看到的景象有关——也可能无关。
正确。
我们再深入一点,试着解开这个谜。
如果此人(我们的观察者)已经在自转中发觉自己是漂浮于太阳系之上的太空中,他应该能“看到”星辰和光一起诞生,但显然他第一次看见光并不是此时,而是在群星存在许久之后。我问自己,这是为何?为何他没有看到?为何他没有看到如此显而易见的东西?
答案是:仅仅因为他看不到。

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看
箭头指向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从太空看
我确信这个位置——此人观察的地点——不在太空中,而在一个吸积盘上,星体于此被创造,也正是因此,群星被隐藏在积聚的尘埃背后。这个钥匙,解开这个谜的钥匙便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毫无疑问,是星球表面上的一点。因此,我们假设这个观察者正立于我们最终的星球——地球的表面,继续对照。
注意第二天发生的事: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创世记1:6-8》).
在这一段中,我们的观察者仍然在同样的位置,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尚未形成的地球),他在这里讲述他所“看到”的,上帝展示给他的视像。
在我看来,很显然,他正在观看地球的冷却。之后水凝结,积聚在表面的水和从大气中清晰分离的气体,会形成天空,也就是《创世纪》中提到的“天”。
对他而言,在水分离之前,一切都是混沌的,因此用“分离”这个词。但那一片混沌是什么呢?是水和空气(天空)。
这便是已经存在的蒸汽和湿气,它们凝聚为云——可能是火山云——他感觉是天空和雨水、海水混在一起。
他感到非常困惑。但是随着地球(这颗星球)逐渐冷却,水体的分离——我们可以这样说——非常明显。雨是雨,陆地是陆地,海是海。
我引起你的兴趣了吧?有吗?还没有?
好吧。
第三天:
神说:
“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
“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创世记 1:9-13)
再一次,非常简明地,我们已经从我们的叙事中观察到科学推导出的地球进化过程。
不要忘了,我们的观察者是以一种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目睹了这些事件。既然这个星球的六十十亿年——或至少四十亿零六百年——被他总结为了七天,这便是肯定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第三天。
水汇聚在一个海洋里——海和陆地在一个单体系中。
我确信,我们的观察者把这个地方称为超大陆“盘古大陆”。
叙述者在一片陆地上和一片海洋上的观察到的太一致了,若非它确实是这样发生的,也太巧合、太没必要了。
但是他看不到它(我们说的是一个超大陆)因此,我们必须认为他是在视像中看到的。显然,这就让它的提及更有趣、更引人注目。
然后这个人(观察者)看到了他周围生长的植物,他从中辨认出了他所熟悉的生命形态:树、种子、水果,还有可能是藻类的东西。
第四天
神说:
“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做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创世记 1:14-19》)
现在,我们的观察者——最后——终于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天空了,没有云、湿气、气体也没有星尘。星尘都被星球吸附,或被太阳风刮走,消失在周围的太空中了。
最后,他看到了太阳、月亮和群星——当然,他相信是上帝刚刚创造了它们。
显然他没有意识到,在他发现之前,星辰便已存在。为什么呢?为什么他没有看到它们?他没有注意到它们是因为——前面说过,大气环境和外太空让他没办法看到它们。想一想行星大气中的尘暴、暴雨、水蒸气和火山气体。但是现在,地球变冷、植被生长,空气清新,能够看到天空的大体外观和现在相似,已经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天空基本相似。一个清澈蔚蓝的天空,足以看清太阳、月亮和星辰。
此刻,在一个更加“正常”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观察者继续站在同样的地点,观察着时间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从他眼前流逝。同时,他试着通过自我思索和对于他所居于其中的时间的知识来解读他不理解的事件。事实是,人类需要至少两三千年的时间和数以百计的科学研究来解读。
第五日:
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创世记1:20-23》).
至此,我必须承认,在这个故事里,植物先于海洋生物出现这一事实引发了我的一些兴趣……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一念头困扰了我数日,无法找到可以令我释然的解释。最后,既然我意识不到这一顺序的原因,我回到中心假说——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然后我意识到,或许我们的观察者是处于一片海滩上。我想到了一些引起我兴趣的点,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肯定是在一片海滩上。这一个细节使局面大为改观,仿佛思路走对了。如果这个观察者确实处于海滩上,那么,他先看到的是植物这一点便说得通了,然后是水藻,然后是海洋生物,接着是鸟(也可能是飞行的恐龙)、大海怪(海洋恐龙),然后是其他海洋生物。
了解了观察者所在位置的新视角——事实上是通过判定它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顺序更合逻辑:植物——鸟类——海洋生物(海怪)。
也有可能,这片海滩处于冰川之间,完全被淹没了;或者观察者一部分的视野被淹没了,因此“冒泡的水域长出了物种。”
我们应当注意到,大陆板块是经过漂移才到达现在的位置,板块漂移之际,发生了几次冰河作用。这些冰河从陆地上的雪和冰吸收液态水体,抓住每一个机会侵蚀海岸。冰河作用来来回回发生了许多次。
海怪

陆地动物是什么情况呢?
别急,我们马上就讲到。
第六日: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创世纪:1:24-31》).
在关于第六天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陆地动物和人类的起源。人类是最后出现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已经论述过原因了。人类是最后出现的,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细节。如果我们相信这整个故事是被创造出来的话,人类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出现,才更合理,更符合逻辑。在我看来,写创世故事的人通常会从最重要的人物入手:人类。然而,在《创世纪》中,人类,万物的灵长,却是最后出现的。
完美,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完美 。
但是……又一个但是,为什么在这段描述中,陆地动物在植物、鸟类和海洋动物之后出现呢?不错,为什么呢?这不合理,一定缺了些什么。我一定忽略了这个谜题中的一些片断。
再次陷入死结。又丢失了一些片断。我思索数日,毫无头绪。
(读者中可能有人要说:“你想通了吗?”但是别急,因为还没结束呢。)
最后,我回到了我的假说的根基,即观察者的位置。我想:让我们找到这个精确的位置吧。通过这个观看的人,这个观察者,我们可以发现关键所在。
观察者是谁?他住在何处?他正在做什么?他以何为生?
对于这个人,我们没有别的参照,因为我们仅有的就是他的故事,我们必须从中推断。
《创世记》是摩西编撰的文本、故事和传说中的一篇——至少研究《圣经》的学者们是这样认为的。在这个逻辑下,我们可以推论出这个故事或许是希伯来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因为它的作者或记述者必定是这个民族的一员,或至少与他们极其接近。凭借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更精准的位置,这片地区应当定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我们的观察者很可能是一个牧羊人。
不错,好,很好……非常好。
就在这时,碎片之中有了一些头绪。我有一种直觉,觉得我发现了某些重要的事情。我想:我必须调查这个地方,调查盘古大陆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我在书海中搜查……有了!猜猜怎么样,美索不达米亚,至少是后来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区,是一片海滩,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海滩。它处在一片陆地上,和其他的版块一起漂移,最后差不多和亚洲大陆碰撞。这片海滩就在那里,就是在这里我们的观察者看到海怪。
阿拉伯板块漂移至海中,数百万年之后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一小片地区,是一片伸入海中的长沙滩。但是要注意,因为它不仅是海滩。在开始漂移之前——或者我们可以说,在它仍然是大陆一部分的时候——这片地区是盘古大陆的海岸边缘。然后,漂移之后,它继续保持海滩的形态,直到和亚洲大陆相撞,它不再是海滩——或至少一部分——而成了内陆地区。但是,这儿又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但是”,这片内陆地区正是美索不达米亚,而海岸地区仍然是海滩,海湾沙滩。因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何在盘古大陆漂移时,我们的观察者先看到的是水藻和植物,接着是海洋生物、海怪和鸟类,然后是陆地动物——陆地上没有怪兽(因为那时已经没有恐龙了),最后才是人类。
我应当稍作评论:在这个叙述中,提到海洋生物,记述者用的是“怪兽”,而他提到陆地生物的时候,没有用这个词。这是为何?哦,我还疑惑为什么一些海洋动物看起来像怪兽而陆地动物不像?
解读这个关键。
解读这个关键。
我们回顾一下时间线。
我们假定这个人观看海洋时(同时在阿拉伯板块上漂移),正好是恐龙时代,海滩在某一刻也可有被淹没,于是他看到的大陆彼时恐龙尚未灭绝,这个时间顺序的逻辑很独特。2
观察者在恐龙时代面向大海看到的正是海洋恐龙,他从未见到过这种“海怪”,并且再也不会见到。然而,尽管陆地动物中包括大象和长颈鹿,却没有能吸引他特别注意的,仅仅是因为,他认识这些动物,知道它们并非怪兽。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当阿拉伯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时,恐龙已经灭绝了。内陆没有怪兽。我们的观察者无法看到“陆地怪兽”。
想象一下这位老兄永远立在当地,他从不转身,从不改变凝视的方向。
当他的视野保持不变,他看到了一系列事件在他眼前发生,就如同站在一块播放着《创世纪》电影的屏幕前。或者说,就像一个摄影师用固定镜头拍摄。
他随着星球一起自转,和地面一同移动,当然,他不会飞。这一点尽管似乎是个缺陷,实际上却让我们得以确定:他所见绝对是真实的。上帝赠予某个特定人——或许就是这个观察者——的礼物,即是让他目睹发生了什么,从而揭开了上帝创造太阳系和地球这类星球的过程。
盘古大陆和大陆漂移




箭头指向的是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本书即将完成之际,我们做了最后的修改。那些日子,我一直在看电视,重温了一些我录制下的节目。
我没有找到任何喜剧片——我喜欢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看看喜剧——我检查了我录制的纪录片,随机挑选了一部关于撒哈拉沙漠的。
令我惊讶的是,片中科学家们讨论的是撒哈拉沙漠中出现的大量海洋化石。他们称,撒哈拉沙漠曾经是一片浅海海滩,以至生长出了红树林(红树林的耐盐性非常强,它们的根伸入海水中。)
该纪录片提到了埃及一个叫瓦地阿希坦的地方,该地由于有大量鲸鱼和古生物的化石,又被称为鲸鱼峡谷。他们还称,用于建造金字塔的石头中有大量被冲上海岸的海洋生物化石,例如贝壳、海鲜壳、化石,以及其他更古老的化石,像是货币虫(“小硬币”)、生活在距今 5500万年至3900万年之前的已灭绝的有孔虫类。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地理学家下结论称,板块漂移发生时,非洲大陆的最高处都曾部分淹没过,非洲板块与亚洲板块漂近、阿拉伯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时,一些海岸陆地抬升——(即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所在地)。
超级惊喜。
巨大而令人欢欣的惊喜。
想象一下这个海滩——或者说我们假设观察者所在的这个关键位置,距离鲸鱼峡谷是多么近——不到1000千米。我们可以从明显存在的化石中推论出,这片地区足以被淹没,以至于在特定的时间里,我们的观察者可以看到“著名的”海怪。这样一来,观察者和他所处位置的推测就说得通了。
(我猜,到了这里,我已经抓住你们的兴趣了,不会再有讥笑了吧……)
于是最后……
第六天的尾声,人类出现了。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创世记1:26-27》).
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二天,甚至不是第六天。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上帝在结束之际而不是在开始就创造人类?还是说,难道我们人类并非最重要的生命?我们是万物的中心!难道祂不应该首先造人吗?但祂并没有如此。他在最后才创造我们。这与创造论者设想的完全相反。
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太阳系持续了六十亿年的生物进程中,智人在最后两千万年出现了。
一点也不错。
在第六天即将结束之际。
接下来是……第七天。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创世记 2:1-4》)
除了休息,最后一天还有些其他的事,上帝查看他的工作,他决定一切已经结束了,应当休息了。我们再读一次,上旁创造了天和地,不多不少,再无其他。
重复一遍这段话——天和地,第一天已经提到了——是解开这个谜的关键。
关于……?
我们回到我们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是的,这一次要字体加粗。
如果这个故事是上帝记述的,那么“天地”这个表述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上帝不位于任何地方,他无所不在。如果我们说天和地,那是因为观察者是通过一个纯粹的人类视角观看,所以这个观察者兼记述者肯定是人类,人类,一个个体,正如我们看到的,他站在地壳上,这个星球的表面,他是从那里记述的。
他的脚下是陆地——地球,世界的其他部分则是天。这意味着大气、太空、星辰和宇宙的其他以及其他的宇宙——如果存在的话——每一件事物,一切的一切,包括意念的世界,以及支配创造行为的法则,例如物理、化学,等等等等。
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些事。我最小的那个九岁的孩子问我:“为什么上帝不用魔法变出一切呢?既然祂只要敲敲手指就能做他想做的一切。”
当然,我能理解,孩子们的问题嘛……
的确,我也思考过,为何上帝不用这种方式创造呢?为何上帝不用魔法呢?
我突然想到,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上帝的法力,它不再能震撼我们。可能是,正如科学已经发现的,这种伟大魔法师把戏的原理,用这种原理做成的“把戏”,我们认为任何人都可做到。
但显而易见,并非人人都能创造出一个太阳系,甚至用六十亿年的时间也不够。
读完这些选段和我的解释,我告诉一个朋友关于魔法的见解。我问他:“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上帝创造某样东西时一定会用到魔杖呢?好像每天早晨,天空中隐现一根魔杖,然后传来一个声音:“蛋、鸡、蛋、鸡……”,于是我们的农场满是蛋和鸡。
上帝具备这一切的原理,这是我们每天在生活中看到然而并没有意识到的:孩子是如何出生,树木是如何成长,潮汐是如何涨落,星辰是如何运行,以及其他千百亿的事物。
我们习惯了这些。我们习惯了周围世界的运行方式;以至于我们相信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没有任何计划性,隐藏在创世之后的并非是一个创世者,我们的存在是真的出于偶然。我相信,这便是科学和宗教之间常出现纷争的原因。
似乎有人认为,科学可以证明的事物不可能是上帝的作为。
好像人类自己创造了物理定律。
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是他发现了它们,而非创造了它们,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1 《创世纪》。这个希腊语名字来源于这本书的内容:世界、人类和犹太人的起源,从时间之初以来全人类的谱系。《创世纪》也有点儿类似于序言,犹太历史正式开端于《出埃及记》,《创世纪》只是它的一个序幕。这个名称出现在七十士译本——又被称为希腊译本(LXX)——中。在希伯来语中,这本书被称为“Bere?šy”,意为“起初,开首语中的第一个单词”。本书中用来分析的文本引自巴黎鹿出版社1973年版的《耶路撒冷圣经》。
2 白垩纪-第三纪大消亡事件是指6500万年前物种大量灭绝的时期。大约处在白垩纪的结束和第三纪的开端。也被称为K/T大灭绝(得名于德语中的 Kreide / Tertiär Grenze), 以纪念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分界线。
没有人知道这一事件的具体周期。大约50%的生物性别消失了,包括大部分恐龙。针地这一现象有许多解释,最广为接受的是一颗小行星对地球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