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哲学,无尽的纠缠

经济学中,素有“价值无涉”之说,流行至今已逾百年。主流的经济学观念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哲学是哲学家的事,经济学与哲学、观念、价值判断无涉,经济学与哲学(世界观)没有关系。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一句俗话,叫作谎言重复千遍也会成为真理!

在这个开篇里,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我们的外部世界是必然的、确定的、连续的、可预测的吗?抑或是相反?在更深的层次上,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确实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与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经济学转向和重建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我们看来,现代经济学理论大厦建立在19世纪以来的确定论、还原论和可知论的信念之上。但是它与20世纪中期以来已经被多种科学证实了的新的世界观格格不入。

挥之不去的哲学之魇

一般意义上说,哲学讨论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世界观则是人们关于外部世界的基本看法,而这种基本看法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全部实践活动。在人类的两种基本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当然也包括理论研究在内,哲学、价值观都真实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不只是在个体的人那里,即使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观念、思想的影子。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受着一些“思想潮流”左右的。社会行动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转机总是以思想观念风气的变化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时代所流行的、所接受的关于世界的本质的基本图景,才是这个时代社会行为、现象和潮流的最深层、最根本的解释因素。

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是全部社会行为中的一种。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事实上,我们在建构理论或选择行动的时候,常常会对先入为主的价值或判断习焉不察。我们都很容易受到我们时代的观念的感染,并不加询问地接受它的基本预设。而且基本上,由于各个时代的政治或理论权威总是把大量的时代观念强加给天真无知的心灵,大多数人都是时代观念的俘虏。尽管我们愿意客观地构造我们的理论,但主观性却时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作祟。常常那些流行观念是误导的、有偏的,但始终只有少数清醒的人,他们艰苦地与流行观念进行着不懈的抗争,而且他们的努力常常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经济领域里,过去一百多年里相继出现了三大思想潮流(主流观念),即“自由放任”、“政府干预”、“福利国家”。每个人的行为,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行为,都被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客观”、“实证”、“价值中性”等只不过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甚至是有些虚伪的、具有迷惑性的说法。

哲学与物理学、数学的密切接触

马克斯波恩是大家都熟悉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为量子力学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勇敢地承认,而且一生都保持着对哲学的高度关注。“我确信,理论物理学是真正的哲学,它革新了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关于空间和时间(相对论),关于因果性(量子理论),以及关于实体和物质(原子论)等等,而且它还教给我们新的思想方法(互补性),其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物理学。”[3]

在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的交流中,波恩体会到的是:“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在我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我试图向我的学生灌输这种思想,这当然不是为了使他们成为一个传统学派的成员,而且要使他们能批判这些学派的体系,从中找出缺点,并且像爱因斯坦教导我们的那样,用新的概念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我认为科学家并不是和人文学科的思想割裂的。”在后面谈论“人和原子”时他又说道:“真正的科学是富于哲理性的,尤其是物理学,它不仅是走向技术的第一步,而且是通向人类思想的最深层的途径。”[4]

当然不只是波恩,自然科学家们都不掩饰自己的科学研究受到世界观影响的事实。爱因斯坦的“我不相信上帝是掷骰子的”这一名言,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世界观。M.盖尔曼,1969年因为在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提出“夸克”粒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指出:“人类某些行为的根源,埋在思想的夹层里,很难成为自觉的意识。……换句话说,人类的行动更多地是起因于一种隐藏的动机。”[5]

另外,大家当然知道,牛顿、彭加勒、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哥德尔,都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但同时又都兼为伟大的哲学家,而且他们特别以其哲学思想闻名于世。这种情况好像与经济学、社会科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少是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似乎都在竭力否认和掩饰自己理论中的思想立场和哲学价值观。但是,他们是否真的摆脱了价值观的纠缠?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他的主要著作有《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方法:天然之天性》《复杂性思想导论》等。在《复杂性思想导论》中,他说道:当前那些“关于人的科学,……它的解释框架仍旧是十九世纪物理学的解释框架,而它隐含的意识形态仍旧是基督教的和西方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人的超自然性。……我们的文化将其特殊的概念印入了我们的心中,我们相信这些概念,以为它们所表示的就是现象真正的现实”[6]

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则说:“在高度分化并充满张力的范围内,哲学和各种科学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上的亲和关系,其中,有些或多或少依赖于哲学思想,其余的则多多少少可以接受这种思辨的提升。”[7]我们确实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但是上述这些已足够证明:世界观、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讨论经济学理论之前,要先从观念、世界观、价值问题上说起,虽然那些经济学家(实证主义的、主流的)极力否认他们的理论与价值观、世界观有联系。实际上,后面我们所要讲述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转向,正是建立在或扎根于新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