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服务业创新

2.1 “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2.1.1 “互联网+”重塑传统服务业

自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对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渗透开始全面加速,为传统服务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引擎。

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开拓了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的不断发展成熟催生了一批优质的互联网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在实现自身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走向“服务大国”的转型期。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工业,为45.5%;2013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3%、7.8%、8.3%,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大力发展服务业,既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而“互联网+”强大的整合协同能力,正是推动服务业实现高效、优质、快速发展的最佳助力。

(2)“互联网+”服务业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的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构建经济发展双引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增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是落实“双创”政策、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打造柔性化优质服务形态的有效路径。

(3)从政府角度来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互联网+服务”的各种创新形态,同时完善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监管机制,为“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以往的服务业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流通不畅,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自主表达服务诉求;同时,服务商也只能根据自身的判断提供服务解决方案,导致服务成本过高、服务水平较低。

与此不同,“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开放、共享的时代,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提出和寻找想要的服务;服务商也能够通过与用户的实时深度交互,精准定位用户潜在的服务需求和痛点,从而及时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这一角度而言,“互联网+”大大推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高出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的主要动力。

具体来看,“互联网+”对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价值主要表现为:

◆快递业迅猛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4年我国邮电业务市场规模增长19.0%,达到21846亿元;其中邮政业务规模3696亿元,增长35.6%;电信业务总量18150亿元,增长16.1%;2014年全年快递业务量为139.6亿件,同比增长51.9%;收入规模2045亿元,同比增长41.8%。

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06年到2015年,快递业务量复合增速为40%,从2006年的10亿件增长到2015年的206.7亿件,增长了近20倍;2015年快递行业收入规模为2769.6亿元,同比增长35.4%,近十年的复合增速为28%。

我国快递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零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快递业中的包裹超过60%是来自网络零售,一些快递公司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70%。

◆交通运输业效益好转

作为传统服务产业的重要部分,交通运输业借势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效益的大幅提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五个领域的总创收规模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营业利润617.5亿元,增长2.1倍,提供了579万个就业岗位。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铁经济,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郑州、西安、武汉铁路局等企业的运营效益不断好转,铁路运营企业逐渐扭亏为盈;航空运输方面,得益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航空企业收入增长平稳,201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增加218.2亿元,企业经营预期指数为65.9%;水上运输和管道运输效益持续增长,道路运输业的亏损程度也不断降低。

◆商务服务业盈利增加

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的地位和价值愈发凸显,营业收入和企业利润水平都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国内商务服务业企业的创收规模为12882.6亿元,同比增长8.2%,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高了0.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3579.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1.2%。

细分来看,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等领域的营收增速较快,分别为22.6%、12.4%、15.3%、17.3%和15.3%。同时,企业管理服务行业的盈利能力提升明显,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达到3209.6亿元,同比增长87.2%,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贡献了25个百分点。

◆居民服务业稳步发展

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为居民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上半年,居民服务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11.6%、39%。其中,家政服务和托儿服务需求旺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9%和41.7%;婚庆服务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和沉淀,形成了较为专业化、标准化的产业链,营收规模增长17%;洗染服务、理发美容服务、洗浴服务、保健服务、殡葬服务等其他领域也稳步发展,效益不断提升。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居民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的高效优质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方面的巨大功能,商务部还制定了《居民生活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优质安全、便利实惠、城乡协调、绿色环保的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以更好的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生活服务的消费诉求。

◆文化服务业繁荣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文娱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文化服务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2015年上半年,我国文化、娱乐和体育业的收入规模同比增长12.8%,利润增长26.6%。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体育业和娱乐业四个领域的营收增速都超过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增长速度。

随着更多鼓励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互联网泛娱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我国文化服务业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各类“互联网+文化”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也将大幅提升文化服务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租赁业快速增长

我国市场化水平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租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租赁业营收规模为455.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传统汽车租赁业借助“互联网+智能交通”的创新模式,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营收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达到130.7亿元,同比增长19.3%;农业机械租赁也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融资服务发展的推动下,营收增长39.9%,利润增长27.2%。

◆娱乐业迎来新的增长态势

随着互联网泛娱乐产业的爆发式成长,我国娱乐服务业不仅发展迅猛,而且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和发展形态。比如,以长隆系、华侨城系为代表的大型主题特色公园,就为传统娱乐产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

2015年上半年,娱乐业服务企业营收增长21.9%,利润增长71.7%,从业人员规模增长8.9%。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影视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开拓出更巨大的价值想象空间,成为互联网泛娱乐产业中十分抢眼的内容。

2.1.2 “互联网+服务”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不仅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带来更多增量、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有利于落实“双创”政策、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构建更加适合经济新常态的柔性化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形态,提升消费体验

一方面,“互联网+”服务业作为一种创新形态,推动了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大量涌现,从而构建出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顺利落地;同时,“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与融合,也为传统行业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从而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随着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围绕“互联网+”构筑双引擎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局限,使人、物、信息等得以全面深度连接交互,有效解决了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推动了跨界融合创新业态的大量涌现和产业、资本、估值等诸多方面的结构重塑。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等“互联网+”的创新服务形态,表明传统服务产业正在进行深层次的“基因重组”。

同时,“互联网+”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增量,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保障。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GDP增加4万亿到14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14年到2025年GDP增长总量的7%到22%。与传统封闭式的商业产业模式不同,“互联网+”是一种高度开放、合作共享、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展出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网络支付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痛点,支付宝通过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极大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成长并没有大幅压缩银行卡和现金消费的生存空间,而是开拓出一个全新的消费与支付市场,属于经济增量。同样,“互联网+”金融、医疗、交通、餐饮等也是如此,是通过为人们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消费体验,充分释放出社会的潜在需求,培育、开拓出全新的增量市场。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高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效高质发展是稳增长、调结构、转动力的重要保障,而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对于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活力、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应大力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合理的信息共享与竞争机制,让信息服务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后者注入全新的生命力;成立专门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和贷款规模,更好地解决这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政投入,积极进行政策变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改进民生服务,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互联网+”服务业也是提高民生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互联网+益民服务”的诸多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丰富民生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而让公众获得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日常生活服务。

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在线医疗、健康养老、网络教育等,这些互联网创新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民生服务体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全民生活福祉的重要路径。比如,“互联网+便捷交通”大幅提高了对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效缓解了交通资源紧张、拥堵严重等“城市病”;“互联网+绿色生态”也为我国构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1.3 “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策

“互联网+”是服务业发展的巨大助力,有利于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构建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服务业生态体系。为此,政府不仅应对“互联网+”服务业的各种创新形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还要积极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互联网+”服务业的高效高质发展。

◆深化改革,营造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

(1)构建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

打破行业壁垒,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准入标准,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可以平等进入;建立并推广负面清单,加强监管,保证“互联网+”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注册服务效率;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各种创新模式,并加强融合业务的协同监管,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2)开放公共数据

政府应大力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深化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的全面融合,为公众提供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日常生活服务。

(3)加强重要领域的引导扶持

政府要从全局视角出发,大力引导扶持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形成的产业新生态,以避免碎片化发展,提高新产业生态的整体竞争力。

◆推进信息隐私立法和保护,加强网络安全和监管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网络信息安全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也是“互联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然而,面对互联网各种创新形态的不断涌现,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却准备不足: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对信息隐私保护不到位,执法手段相对不足,缺乏能够有效监测、取证和判定企业竞争行为的手段,尚未理顺对互联网商业这一创新形态的管理和监管方式。

因此,除了互联网行业参与者要加强自律,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快构建互联网信息监管政策和隐私保护机制,以推动“互联网+”服务业的良性、有序、长远发展。

◆市场导向,务实推进互联网融合进程

(1)夯实网络基础

加快宽带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提高互联网接入能力、弹性资源服务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深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推动“制造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

(2)发展平台经济

基于互联网打造高度开放共享的平台经济,提升面向各行业的业务平台服务能力,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生态系统,从而借助平台生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众多创新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营造更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3)拓展业务范围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与用户聚合优势,吸引更多主体和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及相关领域,从而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解决方案、优化盈利模式,推动“互联网+”服务业各类创新业态的发展普及。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提速降费

针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痛点,相关部门应大力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速降费,从而为“互联网+”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有力支撑,并让公众获得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