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的关系?

2. 如何理解交易、契约与治理结构的匹配?

3. 利用企业契约分类模型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资产专用性。

4. 为什么说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制度安排?

5. 如何评价“股东导向”?

案例讨论题

经理人应该为谁服务?

假设由S、D、L、M四个人共同组成一个企业,其中S提供股票融资,D提供债务融资,L提供劳动力,M提供管理服务。按照上述假设,经理人M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可能制定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决策,也可能制定仅仅使他的私人利益增加的经营决策而产生代理成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种治理模式使得M最有积极性、企业价值最大化。可考虑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Ⅰ:S、L、D共同承担风险,M同时对三人负责。此时,由于在监督M的问题上S、L、D相互“搭便车”和三人意见的分歧,M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企业的价值在50~100单位之间均匀分布,平均为75单位。

方案Ⅱ:L获得合同工资,S和D共同承担风险,M同时对S和D负责。此时,与方案Ⅰ相比,S和D的偏好容易加总,有效监督使M的积极性增加,代理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价值在60~120单位之间均匀分布,平均为90单位。

方案Ⅲ:L获得合同工资,D获得合同利息,S承担风险,M只对S负责。此时,M的责任更加明确,S有最大的积极性监督M,企业的总价值在80~160单位之间均匀分布,平均为120单位。

我们进一步假设,M在三种方案中都获得合同收入,其收入标准化为0(即企业的价值仅仅反映S、L、D三人的收入之和);S、L、D三人事前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同,因而企业的预期收入在三者之间平分,各占1/3。

在方案Ⅰ(企业平均价值75单位)下,S、L、D三人共担风险,实现的企业价值全部为剩余收入。每人的预期收入为25单位(企业总价值在三人中平分),其中,16.67单位为无风险收入(可能实现的50单位最低企业价值在三人中平分);在方案Ⅱ(企业平均价值90单位)下,L获得合同工资,S和D共同承担风险,每人的预期收入为30单位。其中,L所获得的30单位为无风险合同收入,实现的企业价值在扣除L的合同收入后(剩余收入),在S和D之间平分。在S和D每人的30单位的期望收益中,只有15单位是无风险的(可能实现的最低企业价值60单位在扣除L的合同收入后,在S和D之间平分);在方案Ⅲ(企业平均价值120单位)下,L和D都获得合同收入,S独自承担风险,每人的期望收入为40单位。其中,L和D每人所获的40单位为无风险的合同收入,实现的企业价值在扣除L和D的合同收入后,成为S所获得的剩余收入。在S所获得的40单位的预期收益中全部为风险收入(S的无风险收入为可能实现的80单位最低企业价值扣除L和D的合同收入,为零)。

比较三种不同的方案,从方案Ⅰ到方案Ⅲ,M的责任越来越明确,S、L和D三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小,S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方案Ⅲ下,S的预期收入全部为风险收入,监督的效应全部内部化为S的成本和收益,因而,S具有最大的积极性来监督M。毕竟,当最好的情况出现时,他可以获得80单位的剩余收入。

如果改变S、L、D三人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分布(三人分配实现的企业价值的比例),重复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方案Ⅲ对每个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是最优选择的结论。

(资料来源:张维迎. 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讨论问题:

1. 结合案例简述什么是企业最佳所有权安排。

2. 结合案例论述股东导向模式的合理性。


[1]科斯. 社会成本问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1.

[2]科斯. 社会成本问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

[3]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还有交易的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二者与资产专用性一起,属于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4]通过比较不同治理结构或者不同制度安排从而找出交易费用最小的选择,因此资产专用性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也被威廉姆森称为“分立的结构选择分析”或者“比较经济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