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硅谷:创新的生态及对中国的启示
- 马晓澄
- 4430字
- 2025-03-14 09:52:57
前言
中国正在经历一波创新创业的大潮。当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大学到科研院所,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老牌企业到初创企业,从银行管理者到风险投资家,所有人都希望成为创新时代的弄潮儿。放眼世界,中国的对标者在哪里?全球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对岸的硅谷。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这个地方从一片果园跃升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硅谷的创新能力飞跃是如何实现的?大学、企业、政府、风投等创新系统的重要参与者都是如何鼓励创新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又有哪些教训需要避免?
带着这些问题,从2018年10月开始,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在这一年里,我走访了硅谷的多家科技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采访了多名硅谷创新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著作、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随着研究的深入,硅谷创新的秘密逐渐清晰起来,本书即是对硅谷创新密码的深入解读和系统梳理。
本书特点
第一,系统剖析硅谷成功秘密。硅谷的成功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加州温暖舒适的气候、聚集的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催生的军事高技术需求、信息产业的不断迭代创新、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企业、丰富的风险资本……这其中有很多偶然事件,却也蕴藏着一些必然规律。显然,单一的因素无法解释硅谷成功的原因,我们必须采用系统性的方法观察硅谷,才能得出全面和富有说服力的结论。硅谷是一个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产物,它的特征是要素的高度聚集、多要素之间的复杂聚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惊人聚变。本书对构成硅谷创新系统的大学、企业、政府、资本、孵化器等要素分别进行了解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模式。
第二,用中国视角观察硅谷。在很长时间里,硅谷的发展似乎跟中国毫无关联。但事实上,不管是硅谷发展的早期历史,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发展过程,都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探讨硅谷的经验时,本书始终突出中国人的视角:中国在硅谷发展中起了哪些作用?硅谷的做法跟中国有何不同?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本书最后两章也跟中国息息相关,一章介绍华人华侨以及中国公司在硅谷科技产业中的发展状况和作用,一章聚焦中国科技创新的真实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揭示硅谷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第三,权威人士提供多重视角。本书每个章节后都附上了我对一些硅谷研究人士的采访,他们有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教授,也有来自科技产业界的资深人士,他们是硅谷奇迹的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和观察者,他们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解析了硅谷成功的秘密。不少受访者都跟中国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他们对硅谷的细致观察能够放在中美对比的视角之下进行,他们的建议对解决中国创新事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更有针对性。
第四,紧密结合时代动向。硅谷发展日新月异,本书尽量采用最新的数据,力求给读者展现硅谷发展的最新态势。更重要的是,我在硅谷的这一年,恰逢美国政府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战和科技战,并不断波及中美两国正常商业、科技和教育交流合作。在此期间,我真切感受到美国政府逆全球化的态度对硅谷科技创新生态正常运行的干扰和破坏,这些最新动向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现。
第五,平衡展现硅谷正反两面。长期以来,硅谷被披上了“神化”的色彩,似乎硅谷的一切都是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其他地方学习的科技文明典范。因此叙述硅谷的作品,大多聚焦在硅谷光鲜亮丽的一面,对硅谷的阴暗面和面临的挑战鲜有涉及。但是,硅谷也有很多需要被批判的阴暗面。在本书中,我系统分析了硅谷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提醒我们在走向科技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走上哪些弯路。
本书结构
本书的结构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章,我们将介绍硅谷的基本情况,展现硅谷最显著的特征:奢华气候、亮眼经济和耀眼公司。我们还将穿越时空,回到硅谷在19世纪的“欢心谷”时期,讲述硅谷电子工业的早期萌芽,介绍硅谷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以及最重要的公司: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我们还将回顾硅谷从半导体产业到个人电脑、从疯狂增长到泡沫破灭、从发展低谷走向再次繁荣的过程。同时,本章将阐明本书的结论:硅谷的奇迹是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结果,形成了包括大学、企业、政府、风投、法律、咨询等科技服务体系在内的完整创新生态,而创新生态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特别是“大学—产业—政府—资本”的“四轮驱动”是硅谷成功的直接原因。
在第二章,我们将深入研究硅谷的两所知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成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举世公认的,它是世界上“创业型大学”的最杰出代表。创建斯坦福工业园、推行荣誉合作项目、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设立斯坦福研究院,是支撑斯坦福大学良性产学互动的四根支柱。相比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硅谷崛起中的作用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伯克利强大的基础研发实力,以及在校内建立的扶持创业的完整生态体系,共同支撑了硅谷的繁荣。在对两所学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出硅谷大学和产业之间的互动经验。
在第三章,我们将深入硅谷创新的主角——企业,选取谷歌、英特尔和苹果这三家在创新能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逐一分析它们不竭创新动力背后的秘密。我们将会了解到谷歌的“人本式创新”,即找到最优秀的人,营造好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意自由生长。我们会看到英特尔独特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即跟大学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利用外部资源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我们还会分析苹果公司的“颠覆式创新”,看到鲜明的创始人个性是如何影响公司创新战略的,了解其在科学和艺术结合方面树立的难以逾越的标杆,以及苹果公司在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模式创新和营销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系统创新的策略。我们还将结合对脸书、特斯拉、领英等其他科技公司的观察,进一步总结硅谷科技公司具有的共同创新特点和模式。
在第四章,我们将分析政府在硅谷崛起中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整个国家科技研发中的角色定位是不断演化的,二战后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发表的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从根本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现在,美国政府在硅谷乃至全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上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方向的领导者、规则的制定者、科研的投资者和产品的消费者。美国政府积极指导科学方向,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量子科学计划”“人工智能计划”等协调全国一段时间内的科研资源投入重点。美国政府还颁布了诸如《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法律法规,扫清了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将联邦政府资助的成果进行转化的障碍。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对大学的基础科研进行了支持。诸如全球导航系统、图形用户界面、语音识别等政府支持的基础科技的发展,为硅谷的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网络、人工智能等产业繁荣铺平了道路。此外,美国政府还是硅谷产品的重要采购者,在半导体产业早期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也依然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提供了科技公司亟须的采购合同。
在第五章,我们将介绍硅谷的资本等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其中包括风险投资公司、孵化器、加速器、法律公司以及咨询公司。我们将回顾硅谷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的历史,他们不仅提供了初创公司亟须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提供管理建议和引入外部资源,不断支持公司成长。以Y Combinator、Plug and Play、500 Startups为代表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举办创业营、路演日等独具特色的做法,搭建了大小公司进行资源对接的创新平台,加速了初创公司的成长。在律所和咨询公司方面,诸如威尔逊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不仅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凭借其在硅谷的人脉资源,也为初创公司提供了很多附加服务,其收费方式有时也因应初创公司特点,采取了用股权替代律师费的创新做法。诸如伯克利研究集团等咨询公司,由于集中了在业界有着丰富经历的人才,得以提供多个领域的专业顾问服务。
在第六章,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硅谷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硅谷的文化。很多地方都具有类似硅谷的创新要素,特别是美国东部波士顿周围的128公路,但是却没有取得类似硅谷的成功。究其原因,硅谷的文化起了根本性作用。其中,企业家精神是硅谷最核心的动力,改变世界的梦想、追求创新的精神、敢于冒险的勇气、质疑权威的态度等,是硅谷企业家的一些共同特征。硅谷的成功还得益于从“淘金热”时期就开始形成的移民文化,这让硅谷得以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而硅谷通过人才的频繁流动、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复杂连接网络,也是使其成为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是硅谷最难以被复制的地方。
在第七章,我们将揭开硅谷繁荣背后的阴暗面。跟全球很多地方一样,硅谷也患有典型的大都市病:高昂的生活成本、难以负担的房价以及极度拥堵的交通。相比表面的光鲜,硅谷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讨论多年的穿越硅谷和加州中央谷地,连接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洛杉矶的高铁项目,历经多次反复,在2019年年初被加州新任州长加文·纽森宣告正式抛弃。此外,硅谷也存在日益严重的不平等:财富不平等、性别不平等和种族不平等,要打破少数族裔以及女性发展存在的玻璃天花板,硅谷依然任重道远。而随着科技发展,“双刃剑”效应也日渐显现,不论是硅谷的科技巨头还是初创公司,近些年来屡屡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有些争议是因为管理不善、认知偏差,有些则是因为科技本身带来的隐私侵犯、巨头垄断、信息泛滥、智能危机、算法歧视等,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硅谷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上面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反全球化的态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将会成为硅谷最致命的挑战。
在第八章,我们将把视角投向在硅谷的中国公司和华人华侨群体。我们将走进百度、京东等中国科技公司,了解它们在硅谷的研发和运营。它们所设立的研究中心起了开发前沿技术、吸引优秀人才和对接中美资源的作用。我们还将走进几家硅谷的华人华侨初创公司,这里面既有专注自动驾驶和自动物流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有成立不久但已经颇具知名度的风险投资公司,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这里的华人华侨还组建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协会和校友会,建立了一个相互支持的网络。
在第九章,我们将回答本书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能从硅谷的成功中得到哪些经验和借鉴?我们将分析日益甚嚣尘上的“中国科技威胁论”,剖析美国媒体对中国科技产业存在的“间谍论”、“背景论”和“超越论”三大谬误。我们还将看到一些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科技发展状况的真实位置时,也往往陷入“缺位”、“越位”和“错位”的误区。客观认识当前的中国科技实力,要看到中国存在大学创新机制有待健全、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政府创新角色有待优化、资本创新服务有待增强四大挑战。借鉴硅谷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对提升中国大学、企业、政府和风险投资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作为本书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