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宝贝

所有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传奇色彩,我的儿子也不例外。

我和我先生1988年结婚,儿子在1989年7月闯入我们的生活,那时我刚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回到湖南湘潭大学,先生也只早我一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拿到硕士学位。我们本打算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哪想到儿子迫不及待来报到了。

二十五岁怀孕并不算太年轻,但刚刚完成学业,我们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还没有做好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准备,因此得知怀孕的消息着实让我们有些忐忑:要吧,我们拿什么养活和培养他/她?不要吧,我们已经到了生育年龄,孩子迟早是会要的,与其来回折腾,不如顺其自然。想来想去,我们最终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留下这个“不速之客”。

都说怀孕很辛苦,我却觉得怀孕时也很幸福。这可能是因为我那时年轻身体好,怀孕之后不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相反比平时更加能吃、能睡、能走、能动。随着我的肚子日渐隆起,周围的人会对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身边的亲朋好友会给予我特殊照顾,这让我这个怀孕中的女人颇有一种成就感。碰巧的是,我出生的年代正赶上生育高峰,因此学校里和我差不多时间怀孕的同学同事也特别多,我们不仅可以互相陪伴、相互交流,还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家有好吃的就上谁家吃,谁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来帮着解决。怀孕可能导致的抑郁、无聊乃至痛苦对我们来说统统不存在,我们有的是快乐、潇洒甚至骄傲。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挺着大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到哪儿都能吸引眼球,我们居住的片区本来叫“南阳村”,由于我们这帮走路像企鹅的准妈妈的存在,人们干脆叫成了“企鹅村”!

陆续有人生产了,时不时会有谁剖腹产了、谁自然产了的消息传来。最出名的一位“同孕”说是分娩时喊叫声大得让马路上的人都能听见,最后喊得实在没有力气生了,医生只好给她做了剖腹产手术。我们这些还没有到预产期的人立马总结经验:生产时一定要保存好体力,绝不能因为忍不了一时之痛导致受二茬罪。那时剖腹产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只有生不出来医生才会对孕妇进行剖腹产。

我的预产期是5月7日,5月1日那天就已经有一点动静了,没有经验的老公急忙陪我坐车去湘潭市医院要求住院,医生查了查我的情况说:“还早着呢,先回家去吧!”我们知道医院床位紧张,人家不会让我们提前住院,只好乖乖地回去。到了2日上午,我感觉痛得越来越厉害了,我们于是又去医院,医生还是用那句“还早着呢”把我们打发了。为了避免来回折腾,我们只好在医院附近溜达,中餐和晚餐就在附近的餐馆点了些吃的。不知是胃口本来就好,还是在外面走累了,我把点的饭菜一扫而光,感觉那两顿饭菜吃起来格外香甜可口。到了晚上,医生终于让我住进了医院,但还是没有让我进产房。我婆婆说:“不进产房也好,在外面家里人还可以陪着你,在产房,不到生的时候不会有人管你,你就耐心等着吧。”

过了不知多久,我的羊水已经破了,医生这才让我进了产房。产房里好几个孕妇正在待产,我跟她们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安静地躺下,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觉得想上厕所,于是一步一步挪向洗手间,等我刚往下一蹲,就觉得有东西要掉下来,我本能地觉得是孩子要出来了!

我扶着墙艰难地走到值班医生办公室,告诉她我恐怕是要生了,医生说你刚才还只开了一指,不可能这么快,我就说那你看看吧,医生看了之后果然说:“真的要生了!马上上产床!”把我安排到产床上,医生赶忙准备接生工具。我在产床上就觉得孩子在我肚子里正往外使劲,我于是配合着孩子的节奏一起用力,一下、两下、三下……等医生把工具准备好,孩子已经出来了。

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医生在给孩子量体重、做记录。过了一会儿,医生问我:“你希望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健康就行。”我本能地应了一句,脑子一片空白。“我告诉你啊,孩子是十二点一刻出生的,你什么都好,生得好,孩子也好,七斤二两,是个男孩!”医生的话听起来是那么悦耳,激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天生就喜欢孩子的人,因为记忆中我不是那种让小孩子一见就愿意跟我亲近的人,我觉得孩子可爱也是在我做了母亲之后,这说明我的母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奇怪的是,我对怀孕的辛苦和分娩的痛苦记忆非常模糊,相反怀孕时期的快乐体验和分娩过程的幸福感觉更令我印象深刻。难道是因为孕育本身能激发母性?难道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对肚子里的孩子准备好了无条件的接纳?我的那些“同孕”很多都通过B超了解孩子情况,我却一直拒绝做B超,也不急于知道孩子的性别,我只求孩子能平安降生,我甚至想过,哪怕孩子有缺陷,我也不会考虑放弃他/她。现在,儿子的降生不仅非常顺利,还给我留下了“会心疼妈妈”的印象。我不懂任何医学知识,无法从医学上解释我分娩时的感觉,但我相信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母子连心,是儿子给我的见面礼,我感动得当时就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用一生去疼爱他。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儿子就实实在在成了“妈妈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