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角色:探索内在特质
当我们玩角色扮演类游戏时,首先会被要求从众多角色中选一个你中意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颜值、功夫、任务或使命。在人生游戏的游戏场里,我们每个人也得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你选择扮演什么角色呢?
如在“智力”上,我愿意扮演创意家;在“性格”上,我愿意扮演进化者;在“情绪”上,我选择扮演“调情”高手。此“调情”非彼“调情”,而是善于调整和创造想要的情绪;在“心灵”上,我则愿意扮演“通灵”者;在“事业”上,我选择扮演创新者;在“财务”上,我追求成为财务自由者;在“为人父母”上,我选择做教练型父亲;在“爱与被爱”上,我选择做支柱型丈夫;在“为人子女”上,我选择做独立型儿子;在“伙伴”上,我选择做支持型哥哥等。
角色就是你在人生游戏中的定位。你选择扮演什么角色,就决定了你生活脚本的基调,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你的人生质量。
问题来了,在不同的游戏场中,我们选择不同角色的依据是什么呢?答案是:依据自己的内在特质,来认知自己是谁。
一个人如何既有成就,又感到快乐、还觉得有意义呢?秘密就在于探寻和应用我称之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内在三宝”:热爱、天赋和价值。因为热爱,所以过程感觉好;因为有天赋助攻,所以更容易成功;因为追求价值的实现,所以生命才有意义。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完全活出了自己的激情,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和拥有了自己认为高价值的生活,那人生将会多么灿烂。当我们刻意模仿别人的时候,通常会感到自卑和力不从心,因为那不是我们所擅长的,我们都只能扮演好自己。任何他人都无法超越那个最好的我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能将天赋投入自己喜爱的事物上去,并为自己看重的价值点而活,也为他人贡献出他们看重的价值点,且能得到所在场域的支持,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为“圆满”。其实,生命的内在本就自性圆满,你只是将这种圆满展现出来、活出来,在人生游戏场中体现出你的英雄本色。
那做什么事让你感觉特别棒?做什么事你很擅长?做什么事让你觉得特别有价值?哪个游戏场的什么场域特别支持你做这件事?如图4所示,这四个问题的共同答案就是能彰显出你本自“圆满”的事项,我将其称为人生游戏的“神通术”。长期做,它也许能成就你的事业,甚至成为你的人生使命,它非常值得探寻。
也许你会问,在生活中达到“圆满”状态是不是很难?但我想告诉你,人生游戏本就是努力抵达“圆满”状态的旅程,它本质上就是你外显内在圆满的过程。如果你不断地挖掘藏在身上的三座宝藏,就会成为“家里有矿的人”。这三个顶级宝藏,是你人生游戏的启动资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挖挖看吧,我保证你会对自己有个全新的认知:“原来我这么富有!原来我本可以彰显出我的圆满!”

图4
热情:可将人生推至巅峰的“红宝石”
你身上有种可以带给你能量的“红宝石”,名为“热情”,纯度最高的红宝石被称为“热爱”。
它是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充满激情、动力和享受的状态。我们平时所说的极富灵感与创意的“巅峰”状态,就是在“热爱”的状态下产生的。热爱不是他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就像是蕴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力量,像是一种量子纠缠现象,是心灵的诉求,是你的内在动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什么比做自己热爱的事更幸福的了。而由此进入的心流状态,也是成为人生游戏“玩赢家”的必备条件。很多人认为挣钱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就会穷极一生只为了挣钱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并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就很难成为大师。你想拥有漫长而失去热情的一生吗?更糟糕的是,你做着不喜欢的事情,然后成为父母,对你的孩子言传身教,他再过着和你一样的生活。但如果你真的喜欢你所做的事情,只要不断精进,最终都会成为这一行的大师。
亚马逊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告诉我们:“做一些你真正有热情的事情,而不要追逐那种一时的热门。”苹果创始人斯蒂芬·乔布斯告诉我们:“人们说你要有满满的激情去做你在做的事,这非常对。原因就是这过程太艰难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热爱,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放弃,你必须在很长时间内坚持做下去,如果你不觉得做这事有趣,如果你不是真爱做这件事,你很容易就会放弃。”这也是为何在三个宝藏里,我们先介绍热爱的原因。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将他的成就也归结于热爱,“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是热爱好奇”。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我们在热爱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要记住,若心存无力感,便会成为没有能力的人,要想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消除这种无力感。”
结合我自己的个案:我对探究人生最佳活法非常着迷,以至于不知不觉中花了六年的时间来写书、设计桌游和开发相关的互联网产品,投入的金钱更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有位贵人问我:“你觉得值吗?”我的回答是:“很值。”也有人夸我说:“不容易呀,你坚持了六年了。”我笑着回答道:“很容易,因为我享受了六年。”老实说,如果不是热爱做这件事带给我的力量,我可能走不了那么久、那么远。在这途中有无数个“冲突”将你推向别的方向。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个案,体会下热爱的力量吧。
中国第一个票房突破50亿的动漫导演饺子就是一位靠热爱成就自己事业的典型案例。他学医三年,但最终听从了打小内心的热爱:动漫。初中时,同学问:“你有什么理想?”他说:“我要当漫画家!”
从小到大,饺子都酷爱绘画,也算得上他认识的同龄人中画画最好的,课本上布满涂鸦,大家也称赞他画得好。然而,他的家境普通,本人又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知道长大后在社会上靠画画赚钱的人凤毛麟角。于是,他压灭兴趣爱好的火焰,开始学医。
但这火焰其实从未真正熄灭,它一直在燃烧。某天他终于决定放弃医学,开始自学MAYA(三维动画软件),入行CG(计算机动画)。40岁时,他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盛赞为国漫之光——创下动画电影首日最高票房纪录、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纪录;豆瓣评分8.7,是近十余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分;上映第14天,票房破30亿元,排名中国影史电影票房总榜前三。
很多人常说,我学了这个已经两年了,放弃了是不是太可惜?我已经做这行三年了,转行是不是太浪费?我在这里坚持五年了,难道不应该再继续坚持吗?殊不知,坚持是痛苦的,热爱却是幸福的。你愿玩一个带给你痛苦的人生游戏,还是转而寻求幸福呢?
找到了热爱,即是找到了自我奖励,你就能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游戏了。无论你找到的热情是什么,对你来说那都是无比珍贵的“红宝石”,是你生活实境游戏中的护身符,一个超级强大的道具,给你带来游戏过程中无比美好的愉悦感。失去热爱,人的生活质量要低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去探寻自己的热爱,是对自己“人生”的辜负。你是生来就拥有这个宝藏的,它就在那里,期待着你的“挖掘”和“关注”。世上没有什么比失去热爱损失更大的了。这就像你有个祖传家宝,你知道它在你家的某个地方,却不去找它,不给它机会显示它的强大威力,这是违背天意的。

图5
我们将自我驱动去做某事统称为有“热情”,它分为“兴趣”“爱好”“热爱”三个层次。让我们通过对比它们之间的不同来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吧。
“热情”在萌芽阶段大多表现为“兴趣”;“爱好”相对“ 兴趣”而言,是愿意做某事的更高一级的阶段,做某件事的时间和频率都会大大提高;“热爱”则是自愿做某事的最高级阶段:你心甘情愿地投入,对你所从事之事业充满幸福的憧憬,并全身心投入地付出、奋斗,享受其中上下起伏的过程,其中酸甜苦辣你都能承受得住,甚至最终没有回报也不后悔,尤其是遇到阻力、挫折时,才显出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有一个很好的段子将“没兴趣”与“热爱”极大地区分开来:我给我妈买了台智能洗衣机,教了她很多回,她还是不会用;后来我给她买了台麻将机,她不仅不用教就会用,而且还会修理它。
在职场上,如何判断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对他做的工作是处于“兴趣”“爱好”“热爱”中的哪一层级呢?以下表现可供你参考和借鉴:

“兴趣”可以看作是“热情”的萌芽阶段;“爱好”可以看作是“热情”的开花阶段;而“热爱”则是果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的兴趣可能发展为爱好,而爱好则可能发展为热爱。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热爱,它们都值得拥有。兴趣给你带来了对新鲜事物的体验;爱好则让你一直享受着什么;而热爱则让你享受主动挑战带来的心流体验,从游戏中的青铜跃升为王者。
你知道“热爱”在人生游戏中可以带给你什么吗?这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在“伙伴”中,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吸引相同热爱之人。
在“事业”中,如果热爱能转化成事业,当然是再好不过。也许雇主在招聘人才时就可广而告之,有“热爱××”之人优先录用。
在“爱与被爱”中,你的“热爱”很可能是对方喜欢上你的理由。爱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彼此赋能。
在“为人父母”中,给你的孩子树立起“很有能量”的榜样。
在“品味生活”中,你感到幸福满满,痒点、沸点爆棚,而且能带动周围人一起体验你的“热爱”,传递正能量。也许你是个“美食爱好者”,那就告诉别人哪里有特别好吃的;也许你是个“驴友”,那就告诉大家你认为最值得去的地方。
在“为人子女”中,做一件你热爱的事,来表示你对父母的关怀吧。例如我热爱“健身”,每天早上我都会锻炼一个小时,回来时,就告诉妈妈我在哪里看到了有广场舞,鼓励她去参加。
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尽可能多地将你的热爱在十三个游戏场中都用上吧,因为那是你爱做的,能给你带来好的体验。前提是这些能促进你所在游戏场的进阶。它们不会消耗你的意志力,就像不会让你长胖的甜点。
最后我想用美国歌手洛福斯·温莱特的金句作为结束语:“人生是一场游戏,真爱是它的奖杯。”
天赋:智慧与领悟力的“蓝宝石”
“天赋是对某种事情的一种本能,拥有某种天赋的人对于这种事情究竟是什么、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做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力。”美国教育学家肯·罗宾森,是这样来定义天赋的。
天赋是高度个人化的。人可能对一般性的活动有天赋,比如数学、音乐、运动、诗歌;也可能是极为具体的,比如并非所有科学,而是生物化学;不是全部田径项目,而是跳远。
这个藏在你身上的“蓝宝石”——天赋,它带给你的技能是其他人拿不走,甚至是不可复制的。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说:“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天赋,能给周围人带来些什么。它不仅是某项技能,而且是可被点燃的、骨子里就有的优势,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发现过他们独特的天赋,也许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某种天赋,或不相信自己会有某种天赋,抑或天赋出现时没被认知出来。天赋很多时候是才能潜力,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意识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天赋看作是一种隐性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具有这种能力。
马库斯·白金汉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本书中写道:“人生最大的悲剧,并不是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优势,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去发现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这里需要特别注意辨析,哪些只是你的一点儿兴趣或爱好,或因为从众心理而打造出的少许优势。
市面上有一些发现天赋的方法,如皮纹测试、脑电波、基因检测和问卷测评等,这些需要第三方帮助你做检测。此外,我也找了四种途径来辅助发掘天赋:身体、原生家庭、人类图和问他人。
天赋代表一种潜力,如果没有刻意练习,对天赋进行持之以恒的锤炼、发展,那么到最后,就会成为另一个方仲永。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要知道,不行动一切都为枉然。正如《最好的我们》里所说:这个世界属于有天赋的人,也属于认真的人,更属于那些在有天赋的领域认真钻研的人。
现在我想回问,你认为什么是“天赋”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游戏的场域。之前我们认为“天赋”是一个人自身携带的,可是如果离开了这个人所在的游戏场域,天赋似乎就不存在了,甚至会成为弱点,例如虎落平川被犬欺。而且你还需要去观测它能带来的好处,否则它也不存在。
而我的“天赋”则有些特别。我把天气看作“宇宙脑”的情绪,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的身体也因而有个特质,在晴朗之日,身体会感到精神抖擞;在阴雨之日,身体会很无力;特别是在即将下雨之时,感到尤为倦怠。我曾经在很多城市居住过:北京、上海、广州、温哥华、费城等,但最后我选择定居深圳和香港,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者一年之中晴天占大半。同时,我也把身体当作了晴雨表,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但感到不适时,我就会想,是不是要变天了?我出门带把伞吧?准确率还真的蛮高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感受,但不得不承认我的身体真的很有智慧,而我周围人都没这个本事。
这么看,“天赋”至少部分是意识观察的产物。只要是能带来好处的“特质”都可称为“天赋”。鉴于任何“特质”都能在某些方面带来好处,那岂不是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他的“天赋”?所以,这个世界上,在没想好你想要什么之前,其实并不存在“高”就比“矮”好,“瘦”就比“胖”好,“高度敏感”和“独处”都是天赋,不同的属性都是天赋,也都不是天赋,这就是“天赋”的“空性”。
如果看到了“天赋” 的“空性”,你就可以创造“天赋”。这也是人生游戏可玩性很强的又一个佐证。我将其称为“广义天赋论”:新事物第一次诞生时的“天赋”属性会对事物后续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于是我们可以向着有利于实现愿景的方向去选择性地创造新事物诞生时的天赋属性。例如,依据企业纳税的税率来决定企业注册在哪里;依据你想遇到什么样的恋人来决定你住哪里。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想出很多创造天赋的实例。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天赋”在各个游戏场下能带来的好处吧:
1.在“事业”中,你可以将天赋应用到其中,会有如鱼得水之感。
2.在“伙伴”中,它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的属性,谁都喜欢有才华的人,甚至能吸引想发挥你天赋的“贵人”。
3.在“爱与被爱”中,你的“天赋”很可能是对方喜欢上你的理由。谁不喜欢有才华的爱人呢?
4.在“为人父母”中,给你的孩子树立起很有“才”的榜样,毕竟有“才”之人做事容易成功。
5.在“财务”中,你的天赋能用来帮你挣得更多钱吗?我有个天赋——“大志向”,这是“成就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推动我树立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抱负。
6.在“为人子女”中,做件能用上你天赋的事,来表示你对父母的感恩吧,毕竟你的天赋能力来自他们的赠予。例如,我有“表演”的天赋,那我就将我表演的视频发给我的父母看,让他们开心。
其实只要一个理由就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要重用你的天赋能力,因为它们就像你祖辈传下的传家宝,价值黄金万两,如果放在那里不用,时间久了,它们就会因为熵增[1]的原因变成朽木。而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人还不断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习得其他能力,来挣取金钱。真是舍近而求远,弃内而逐外。
只要能促进你所在游戏场的进阶,就请尽可能多地将你的天赋在十三个游戏场里都用上吧,因为那能带给你更多的成就感,带给你更多的自信,会增长你的心力,而且越用越有!
至此,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生来就是亿万富豪,现在我们已经发掘了藏在你身上的两座宝藏了,是不是感到有点儿膨胀?你对自己是个强大的存在还有怀疑吗?你不仅“家里有矿”,身上也有“矿”,你生来就是矿主!而且你可以开始尝试着发现自己的天命了。
肯·罗宾森认为:“天命”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境界,在那里,一个人擅长做的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赋;他喜欢做的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热爱,可以完美结合。能否找到天命并不仅仅是天赋的问题,我知道很多人天生擅长做一些事情,但并不觉得那是来自生命内心的呼唤,找到天命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热爱,一种深深的喜爱。热爱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人们,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般意义上的谋生,很有可能感觉到投入事业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我。热爱做家务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在外工作而感觉生活不开心,或没有充实感。例如,日本有个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她觉得做家务很有意思,对烹饪、清洁、整理、洗衣和缝纫,都很感兴趣。她在做家务中获得无数心得,并出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其发行量达200万册。她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问题是,天赋和热爱来自哪里呢?我的答案是,天赋是生来就具有的潜能,最可能是随DNA而来的;而热爱主要来自你内在的动力,最可能来自心灵。
现在,是时候让我们一起挖掘藏在你身上的第三座宝藏了,那会让你达到沸点!
价值:你,就是这个世界的“黄宝石”
“价值”是一个人认为自己能从某事中得到的好处或意义。任何一件事情给我们带来的价值都不会只有一种,但在这众多的价值里,一些价值比其他的价值更高。我们可能会放弃一些较低的价值,去保护一些较高的价值。在事与事之间的选择上,我们也会凭着它们能提供的价值高低进行取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价值面上,给予的权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在同一个价值面上,寻求的核心价值点也可能不一样;同一件事物,给不同的人很可能带来不同的价值。
在人生实境游戏中,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热爱、天赋、金钱等众多内外资源,去经营人生游戏的十三个价值面呢?首先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也就是具有重大价值。其次是因为我们想从中获得价值,也就是我们看重的价值点。所有这些价值点,代表了我们人生的需求,构成了我们三观中的价值观,反射出我们人生观中的正向意图。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乐趣(正向价值),就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向价值)。”
也许你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位教授掏出一张20美元的纸币,对他的学生说,我想将这20美元送给你们当中的一位,请问谁想要?结果,几乎每位学生都举起了手。教授立刻将这20美元的纸币在手中使劲地揉捏,弄得皱皱巴巴的,接着问:“谁想要?”学生还是纷纷举起了手。“但如果这样呢?”教授随后把纸币扔在了地上,用脚使劲踩、使劲碾,纸币这时变得又脏又破:“现在谁还想要呢?”教授又问道。结果台下学生还是纷纷举起了手。教授这时说道:“我看到的是无论我怎么对待它,你们还是想要,因为它的价值从来没有变化。亲爱的同学们,生命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命运在狠狠地折磨我们,把我们踩在脚下,有时我们感觉已经没有价值了,像是个废物,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发生了什么,面对什么,经历了什么,你要知道,你从来都没有失去价值,永远记住。”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更偏好那些内在的、有稳定价值的事物,它们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有巨大的波动。例如,我也认识到,四大内在颜值[2]之一的性格美德,远比一个人的外在颜值(当然我也喜欢)能给我带来更多、更持久的美好感受和体会。同时我想在此对这位教授的实验做些补充,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体,我们存在的本身,就代表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也就是说,因你的存在而产生的潜在需求本身就极具价值,它给其他人带来了存在的价值感。不是吗?请设想一下,如果不再存在人的需求了,甚至只是大大缩减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将会如何?很多人将会因此而失业,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此时,你的自尊是否又上升了一两个台阶?如果你还想做个更有价值的人,或者让你供给及需求的价值得以持续,甚至得以放大,那就需要持续创造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价值。我们每个人在帮助他人中获得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也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被需求的价值。正如那张被反复折磨的钞票,无论命运怎么对待它,它还是被需求的,甚至被尊重的,这就是价值的力量。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清晰地告诉我们他最看重的是自由。你能说出在所有十三个价值面中各自最为看重的价值点(核心价值点)吗?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到底想要什么,自然就很难让自己满意。你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在每个游戏场中你都能分辨什么是黄宝石,什么是粗沙砾;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废物;你到底想得到什么,你特别想得到什么。你对人生之旅便有了更为底层、深刻的诉求。它们就像点缀在绒布上的珠宝,或像天穹中的明星,虽只有星星点点,但代表了精华,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就是你想摘取的灵芝、仙草。
如果你是一位情绪容易波动的人,也许你想把“带给我情绪价值”作为你在“爱与被爱”价值面中的核心价值点。你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在自己沮丧时能来哄自己开心,在自己焦虑时能安抚自己。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看中的核心价值点,那意味着你很可能会因“小”失“大”,例如因为对方并不富裕而否定其能给你带来的情绪价值,或因为贵人在一件事上未能令你满意,你就忽略了对方曾给你的许多帮助。
那价值观和需求又有什么区别呢?需求是因为你内在的不平衡而直接引发的行动,而价值观是你的内在判断;两者有点儿像我“想要”和我“需要”之间的区别。比如我需要吃饭,但很少人会把吃饭当作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又比如我去爬雪山,过程中我要不断地让我的需求平衡,比如我需要吃、需要喝、需要保暖,但其实爬到雪山顶,才符合我真正的价值观。当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高级需求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自己的低级需求所占据。比如你去旅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最想要参观的是什么,就很容易在沿路只是吃吃喝喝,拍拍照,这样一来,你的内心就被初级需求所占据了。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3],底层四个是匮乏性需求,而最顶层的自我实现是成长性需求。马斯洛认为,不要让动物性引领生活,人应该尽可能用低成本去满足自己的匮乏性需求,这样就会让自己尽快进入成长性需求,进入自我实现的空间里。价值观不一定能引发直接的行为,要转化为需求才会引发行为。
当然,如果没有刻意挖掘价值观就不会觉得不满足,只有产生了不平衡,才会引发满足需求的行为。而不断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出不平衡、不满,才能有需求,人才能成长,才会激发行动。有人知道价值观的存在,却没有“喂养”它,没有让它产生不平衡、产生需求,就好像有一个特别好的项目,这人却从来不往里面投入资金,也不投入时间。
只有做出“喂养”它的行为,通过主张、践行、体验、确定、持续的投入等,才能养出你的“定见”。
主张可以让你的价值观越过他人认同的那部分;然后是践行,也就是越过内心判断的部分。从体验到确定,从确定到主张,从主张到践行,慢慢地你就越来越相信自己,就会开始形成一个强大无比的定见。人有定见就像人有信仰一样舒服,而这个信仰是自己打造出来的,不是书上写的,也不是被灌输的,更不是被恐吓出来的。
让价值观引领你的生活,让你产生不平衡,继而产生满足价值观的需求,就可以超越一些匮乏性的初级需求。发掘了价值观后,不断“喂养”它又可以带给你定见,之后就可以修炼获取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会在持续的投入中见长。定见就是个人打磨出来,特别厉害的、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大师舒伯也说过,人生是不断产生清晰的、恰当的、整合的自我概念,并且不断地在生活中检验这个概念,修正这一概念,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当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理解到这件事情跟他的价值观的关系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无惑了。
好了,至此如果你已经做好了挖掘“内在三宝”的功课,那么现在你已经“富得流油”,有了玩赢人生的天使资本,也知道自己是哪块料,对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有了丰满的答案。那么,你几乎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了。下一步,也就是在撰写我们的人生游戏脚本之前,我们还将通过沟通我们的潜意识与“心灵”,也就是人生公司的“董事长”,来去除内在的羁绊和无力。
当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后,你将变得无比强大,因为人生其实是个典型的内在世界的游戏。
[1]请见P81的“熵增原理”。
[2]简称“内颜”,包括智力、性格、情绪和心灵。
[3]从下至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