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埋头苦干的世纪之交

千禧年前后,中国摩托车企业环境日益严峻,各地摩托车厂经营状况普遍下滑,市场逐步陷入了疯狂的价格战等不当竞争的苦海无法自拔。雪上加霜的是,各地的“禁摩令”(城市禁止摩托车通行)蔓延到全国几十个城市,摩托车企业的市场受到严重挤压。

在号称中国汽摩城的重庆,多年来随着大量资本的不断涌入,纷纷崛起的民营企业遍布摩托车产业链上下游,重庆成为了摩托车企业的栖息地,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得益于“军转民”政策发展起来的老牌中国摩托车业骨干企业,同时也是全国位居前列的摩托车大企业,建设集团的生产经营受到强烈冲击,摩托车生产滑入谷底,导致建设集团经济效益大幅滑坡,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尽管型态多元,但逐利的本质却千篇一律,利润成为了存在与淘汰的天平。为了减少日益严重的经营亏损,建设集团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为依据,进行了无可奈何的操作,那就是被迫采取了“用压缩产量减亏”的经营策略,逐步收缩了摩托车的生产规模。

建设集团从此进入了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期。市场环境复杂,订单变更频繁,致使企业原本的生产作业计划难以稳定执行,常常需要临时调整,这无疑给供应和配套等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其缺乏有效的秩序与规划。此外,企业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状况,例如低效通用设备占比较大,车间用于生产及辅助的面积相对不足,不良的操作习惯在员工中屡见不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生产现场的混乱程度日益加深。在安全环保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员工在执行诸如禁止操作旋转设备时戴手套、禁止流动吸烟、定点回收调水油等规定时,未能完全落实到位。而随着企业效益出现滑坡,员工工资也随之明显下降,这不仅导致企业资产大量闲置,人员冗余现象加剧,还使得企业在生产效益良好时被暂时掩盖的各类矛盾集中显现出来,进而大幅增加了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难度。

我一直以来都是专注于踏实做事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的艰难处境下,我依旧满怀热忱,投入大量精力。立足工作实际情况,从基础管理层面入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负责的工作当中,一心只为助力企业改革脱困,满怀信心地忘我付出。

1999年末,在依据经济责任书划拨给技安环保处的经费预算基础之上,我谨慎考虑后,又向公司申请了十几万元的预算,将其专门用作安全单项奖励基金。为此精心设计了“无事故月”评比竞赛活动方案。此方案在经过公司领导的审阅并批准之后,于2000年在公司的各个单位全面推行开来。该活动主要内容为,每个月对评选出的无事故单位的领导,以及下达有安全指标的部处领导予以奖励;在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各类安全活动里,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同样会获得奖励;到了年终,还会对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事实证明,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稳定公司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切实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年春节前后,CQ市环保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个持证的环境监测站重新进行资质认证。我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制定了技安环保处下属的环境监测站资质复审的具体方案,带领环保室的全体员工加班加点,从建章建制,规范流程,完善机制,补充设备仪器等诸如此类的各个方面,全面进行梳理整顿,重新编制和完善了监测站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仅整理资料就达3700多页。公司又投入十多万元资金,添加购置了设备仪器六套,更新两套,对环境监测站两层楼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和装饰粉刷。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环境监测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月中旬,公司的环境监测工分别通过了单项持证考试和现场笔试、现场分析操作考试;3月下旬,公司环境监测站通过了CQ市环保局专家评审组的现场考核和验收,获得了新的CQ市环境监测站资质证书。

完成了环境监测站资质认证工作后,4月至6月,我马不停蹄地组织完成了军品技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公司摩托车产品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环保产品等项目,带领大家现场采样、周期分析、计算,填报大量资料,这项工作对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很有意义。当年,技安环保处还协助完成了摩托车尾气达标排放申报和锅炉脱硫、清洁能源、废水治理和乳化油处理站改造项目。

在全面完成环保工作的同时,我仍然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安全管理上,抓基础,抓细节,在“预防”两字上下功夫,抓住安全检查不放松,组织了一系列的全公司大检查,加强了对要害部门和敏感部位的监护。针对生产车间临时工、农民工、季节工不断增多的问题,我组织技安室的同志,重点对易燃易爆场所的个别吸烟现象和生产现场违规戴手套操作旋转机床的违章现象,加大了处罚力度。每个月,我还要组织保卫处、设备处、动力能源车间和工会等单位的领导,组成联合检查组下基层检查考核,有效地遏制了临时工集中的热表车间、冲压车间和抛光房等生产现场的违章现象突出的问题。

在各级事故危险点的管理中,我针对突发事故的预防管理,与公司相关业务部门一起,不时抽查他们相应的应急方案,组织相应的演练演习。对在各级安全检查中查出的问题,检查组都要认真梳理汇总,分门别类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召集生产部、保卫部、设备部和修建公司等业务单位,开会制定整改方案,全年督促整改了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

我继续狠抓安全教育培训。当时由于企业效益不好,熟练技工的流失比例较大,有一些企业培养的持证的特种作业员工被民营企业高薪挖走,特殊工种岗位的人员变动较为频繁。针对这种情况,为尽量稳定特种作业员工队伍,我拿出安全奖励经费,组织了“3·8”节女行车工技能比赛。对电工、焊工、行车工等700余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技术教育。对新入岗的特种作业人员,按制度组织专业培训,确保持证上岗。当时也遇到这样一些情况:由于特殊工种的上岗证有效期是两年,上岗证过期失效后,民营招聘厂家开的工资将下降一大截,必须重新培训方才有效。一些离厂到民营企业上班的人,为节约昂贵的培训费,悄悄托熟人找到我,企求为他们开证明盖一个章,报一个名,解决上岗证问题。我不循私情,不为所动,明确拒绝。也有个别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找上门来暗示、闹事甚至威胁,我仍然坚决回绝,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得罪了个别人。

为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我组织了全公司6000多人参加全国总工会发起的“安康杯”安全卫生知识竞赛,公司获得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开展了以“十个一”(读一本安全生产知识的书、提一项安全生产建议、查一起事故隐患或违章行为、写一条安全生产体会、做一件预防事故的实事、看一场安全生产的录像或电影、接受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开展一次安全生产签名活动)为主题开展了安全生产教育活动。逐渐稳定了因市场变化出现波动的公司安全工作局面。

在内部管理上,抓了员工的思想教育和队伍建设。经常借下基层检查考核的机会,与同行的处里骨干员工谈心,沟通思想,交流看法,鼓励员工提出工作中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特别是公司生产经营面临暂时困难,个人收入有一些影响,教育大家要顾全大局,履行好职责,从而稳定了骨干员工的情绪。对刚刚分配到处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我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的带他们,教他们熟悉企业环境,学习专业管理知识,尽快掌握工作流程,提升了专业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在当时,企业效益欠佳,这一状况对公司员工的思想产生了显著影响,我所负责管理的部门亦未能置身事外。部门内出现了个别员工违规开展第二职业的情况,引发了其他同事的不满与议论。面对这一问题,我秉持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没有选择回避。我主动与那些心思分散、对本职工作缺乏专注,一心寻求额外收入的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以温和且严肃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着重强调工作纪律的重要性,并依据公司相关制度妥善地做出了处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以切实有效地执行。

在工作中,当手中握有了些许权力,便难以避免会有诸多向我寻求帮助的人。我向来有着“老好人”的性子,这毛病始终难以彻底改掉。只要遇上合适的契机,且不违背原则,我便会运用职务上的便利,力所能及地为朋友与同事提供诸多帮助,努力帮他们解决实际的具体困难。也正因为所处职位的缘故,我的社交圈子愈发广阔,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广泛的人脉关系。

在公司,我所负责的安全环保工作,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只不过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履行了自己的应尽的职责罢了,好在也做出了差强人意的业绩。我的一个同事和好朋友曾调侃我,说“文凭不高文化高,职务不高素质高”。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言过其实的玩笑话,从未将其当真。若非要评价,也只能说在工作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还算较为合适,取得的成效也略超预期。所幸公司领导、单位同事以及下属员工都看在眼里,给予了我充分的认可。2000年 4月,历经公司组织部门的严格考核、员工群众的认真评议以及公司领导的综合考评,我从主持技安环保处工作的副处长,晋升为处长。

然而——

体制内干部的晋升与职业生涯发展,恰似一片波涛诡谲的海域,竞争的暗流在海面下悄然涌动,变数如海上莫测的风云,难以捉摸。日常工作中,难题与挑战如同连绵不绝的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常令人疲于应付,即便拼尽全力,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在解决一个难题后,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这似乎已成为工作的一种常态。

而我,因着几分书生意气,在工作中秉持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原则性,行事风格较为直接,未能做到灵活变通、八面玲珑。不知不觉间,便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人际冲突的漩涡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招来少数人的嫉妒,也在情理之中。加之我向来不齿于玩弄权术、笼络人心,也不善于周旋关系、阿谀奉承,因此无意间得罪个别手握重权之人,似乎也难以避免。

其实,这些潜在的危机,我并非毫无察觉,只是深感无力,徒唤奈何。我一直认为,自己做事皆出于公心,且工作业绩也较为突出,理应不会有什么大的阻碍。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我终究还是想得太过简单了。当时的我,就如同彼时运气欠佳的建设集团,无奈地坠入了职业生涯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