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静候人间四月天

(一)

(晨雾未散,山寺檐角挂着露珠。青年书生周子衿跪坐在竹编蒲团上,双手紧攥着褪色青衫下摆,面前的茶汤已凉透。)

“师父,弟子昨夜抄经时又打翻砚台了。“他盯着茶案上裂成八瓣的青瓷盏,声音发颤:“明明用着前朝的澄心纸,研着徽州李廷珪墨,偏就写不出您半分风骨。“

廊下传来木屐轻叩青石板的声响。着灰布僧袍的老者捧着新采的野菊踱进来,花茎上还沾着未晞的朝露。“且看这山菊。“他将花枝斜插进裂开的瓷盏:“去年秋霜打蔫了茎叶,今春不照样开得精神?“

子衿望着在碎瓷里舒展的鹅黄花瓣,忽然想起三年前初见师父的光景。那时他因乡试落第负气出走,在暴雨夜跌跌撞撞闯进山门,湿透的考篮里装着泡烂的《四书章句集注》。

“可弟子总觉着...“他喉头发紧,指节捏得泛白:“同窗王秀才家的墨兰,腊月里就结苞了。“

老僧拈起案头镇纸,那是块未经雕琢的河滩石。“当年慧可祖师面壁九载,达摩祖师却说'汝得吾髓'。“粗糙石面掠过青年掌心:“好玉要经三灾九难,何况凡人?“

(二)

蝉鸣撕开盛夏正午的寂静。子衿在藏经阁擦拭经卷时,瞥见窗外新移栽的梅树歪斜着枝干,叶片蔫黄打卷。他想起半月前冒雨从后山移来时的满怀期待,鼻尖蓦地发酸。

“这梅怕是活不成了。“身后响起苍老声音。老僧拄着枣木杖,杖头悬着的铜铃随步履轻晃:“老衲二十年前种过一株,七年未见花。“

青年猛地转身,撞翻案上青瓷水盂。清水漫过《金刚经》残卷,墨迹在宣纸上洇成团团灰雾。“七年?“他慌忙用袖口去揩,指尖触到冰凉的湿润:“那...那为何还要等?“

铜铃叮当声中,老僧已踱至廊下。六角木窗滤进的阳光将他影子拉得细长,恰笼罩住那株病梅。“你看东墙那架忍冬。“他指着攀满石墙的藤蔓:“头三年只长叶,第四年才开两簇花,今春却爬满半座山墙。“

子衿追出来时,正见几片梅叶随风飘落。老僧弯腰拾起一片夹进泛黄的《华严经》,书页间忽然跌出朵干枯的优昙花。“当年玄奘法师西行,在沙漠里迷途七日。“枯花在他掌心碎成齑粉:“若当时折返,哪来得真经万卷?“

(三)

第一场雪落时,山寺红泥炉煨着陈年普洱。子衿盯着茶吊子里翻涌的蟹眼泡,忽然开口:“师父可知城东杜员外?他上月又纳了房妾室。“

老僧往炭盆里添了块松木,火星噼啪炸开。“听说他家长孙百日宴摆了九十九桌?“

“正是!“青年攥紧茶吊竹柄,滚水溅在手背也浑然不觉:“分明与我同岁,如今功名钱财样样...“话音戛然而止,他看见师父从陶罐里取出枚风干的莲蓬。

枯黑的莲房被苍老手指轻轻掰开,七粒干瘪的莲子簌簌落入粗陶碗。“这是七年前潭柘寺方丈赠的。“老僧往碗中注入温水:“当年他说要等九年。“

子衿怔怔望着水中渐次舒展的褐皮,忽有嫩芽破壳而出。“可...可若九年仍不发芽?“

廊外传来积雪压断枯枝的脆响。老僧推开格扇,让裹着梅香的寒气涌入禅房。“你看后山那些野栗。“他指向云雾深处:“松鼠埋下百颗果,来春能发的不过二三。可若怕白费力气...“雪光映亮他眼角笑纹:“满山的栗树从何而来?“

(尾声)

次年谷雨,子衿下山采购香烛。返程时忽逢急雨,躲进茶棚却撞见旧日同窗。那人锦衣玉带,正与商贾谈论新置的百亩水田。

“周兄还在山上参禅?“茶碗盖轻叩盏沿的脆响刺耳:“要我说,人生如白驹过隙...“话音被惊雷劈碎。子衿望着檐角成串坠落的雨珠,忽然想起那日师父说的话。

“施主请看。“他指向茶棚外被雨水打得东倒西歪的野花:“昨夜才开的牵牛,经这场雨怕是活不成了。“商贾们哄笑起来。子衿却蹲下身,轻轻扶正一株淡紫花朵:“可地下的根还活着呢。“

回山时残阳如血。子衿在寺门前驻足,忽见那株病梅斜逸的枝干上,不知何时迸出粒米粒大小的花苞。老僧正在扫落叶,枣木杖头的铜铃在暮色中叮咚作响。

“师父,后山的野栗...“青年话音未落,老僧已笑着指向斋堂:“新蒸的桂花糕,用去岁腌的糖桂花。“

月光爬上经幢时,子衿在灯下重抄《心经》。砚台边躺着枚开裂的栗子,嫩白的根须正悄悄探出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