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臣有特产,可赚大钱(5/5)

“臣不会贪墨,但臣可能会因为颁布各种奖励措施,而将银钱粮食作为奖励发放给军民。”吴兴邦有些忐忑的说出了这句话。

“只要是与民有利,把钱粮切切实实发放到老百姓手中,那就不算贪污!”朱元璋肯定的回复道。

“如此,臣就放心了!”吴兴邦闻言,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待老朱走后。

朱标这才忽然问道:“你刚才的话,是不是还没有说完?”

吴兴邦嘿嘿一笑道:“什么都逃不过殿下您的慧眼。”

“老实交代吧。”

“臣其实还有几个秘法。”吴兴邦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

“什么秘法?”朱标好奇地问道。

“批量制取精盐、钢铁、玻璃……”

朱标听后,忽然感觉脑子有点晕,于是赶紧扶住了桌案,“等等,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些秘法?”

“臣小的时候无意间看过一本古书,记下了一些东西。”

朱标眼里全是“你当我是白痴”的神情,明显不信吴兴邦这套说辞。

但吴兴邦不肯说,他也不至于去硬逼人说。

沉吟片刻,朱标严肃地说道:“精盐、钢铁太过敏感,你最好烂在肚子里。”

“可是太子殿下,这些方法可以极大提升精盐、钢铁的产量和质量!”

“那也要先烂在肚子里,直到你做出的成绩可以说服陛下为止!”

“还得是殿下您开明!”吴兴邦躬身腆着脸说道。

“哼!本宫怎么感觉你像是在挑软的柿子捏?”朱标哼了一声,似笑非笑地说道。

“臣可不敢……”说完,吴兴邦从袖子里拿出了那张名单,说道:“太子殿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臣治理青州需要不少的人手,这里有些臣选好的人,还请太子帮帮忙……”

朱标嘴角抽了抽,但还是接过了名单,仔细浏览了一遍。

“锦衣卫的这几个人都跟着你立下大功,调入卫所应该都没问题。但后面这些人,你是从而知晓,又为何肯定他们能帮得上你?”

“殿下,这些人都是白身或者处于基层,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难道还不使尽全力?”

反正不管怎样,朝廷还是会派人去监督。

朱标见吴兴邦避重就轻,但也并没有追问,而是问道:“就这么几个?本宫可是听说你家现在被围得水泄不通啊!”

吴兴邦呵呵冷笑一声,说道:“当初我家落魄时,那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现在自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高攀不起。”

朱标知道吴兴邦是在委婉表示自己不会结党营私。

见他如此上道,朱标便将名单放在桌案上,说道:“正如父皇所说,你想要的特权,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吴兴邦闻言,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是,臣还需要一些工匠来帮忙制作特产。”

“这容易,你自己去找工部,到官营作坊里去挑,选中后就让他们一直跟着你。”

“微臣遵旨!”兴邦行礼后,离开了文华殿。

要老朱开后门,就得拿出真金白银。

虽然俗了点,但干脆!

出了东宫,

吴兴邦便径直前往工部要人。

洪武二年,朱元璋将全国户籍划分为“民、军、匠”三类。

匠户被编入专门的“匠籍”,世代承袭,不得改业,且禁止通过科举等途径脱籍。

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

历史上,洪武十九年开始施行轮班匠制度。

所谓轮班匠,就是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

但是,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

匠户子弟征入内府针工局习艺者号“幼匠”。

匠户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不能免除。

而现在还是洪武十八年,

朱元璋虽然已经意识到工匠们苦处,

但还没有正式实施改革,减轻匠人们的负担。

吴兴邦来到工部,说明了自己的要求。

得知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新任青州知府来要工匠,工部的人自然十分配合。

他们在应天府城南门西手工业区张贴出了招募工匠的告示,

写明了招募的条件和丰厚的报酬。

后面这条“丰厚报酬”,是吴兴邦特意要求加进去的。

告示一出,立刻吸引了不少匠人前来应聘。

吴兴邦坐在大厅里,眼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工部的人先帮忙做了初选。

会制作红糖的人,选出了六位;

会制作姨仔(类似肥皂)、香料相关的人,选出了七位。

吴兴邦再来对他们进行面试,确保选出的工匠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

房间里,

吴兴邦正在面试一个看起来颇为憨厚的匠人。

“你之前做过制糖的活计吗?”吴兴邦问道。

“回官爷,小人做过几年制糖的营生。”匠人老实回答。

吴兴邦又问:“那你说说,从甘蔗的选取到最终成糖的每个环节。”

匠人想了想,说道:“甘蔗要选粗壮、汁水多的,先把甘蔗榨汁,然后过滤,再放到锅里熬煮,不断搅拌,最后等水分蒸发,糖就结晶了。”

吴兴邦心中有了底,他接着说:“我有一法,可制作白糖,比红糖的制作要复杂一些。需要对糖液进行多次提纯和脱色。你愿意尝试学习新的方法吗?”

匠人眼睛一亮,说道:“大人,小人愿意学。只要能有口饭吃,多学些本事总是好的。”

吴兴邦满意地点点头,将这个匠人留了下来。

接下来,他又面试了几个会制糖匠人,最终总共挑选出了两个对制糖有一定经验且愿意学习新方法的匠人。

随后,他又召见另外七名制作肥皂、香料相关的人,从中选出了四人。

由于需要绝对保密,

吴兴邦干脆就决定现在自己家中试验制作白糖、肥皂和香水。

至于匠人的家属,过几天会有人送他们前往青州府定居。

吴家后院被吴兴邦独立了出来。

他亲自监督,并带领工匠们搭建制作工坊,准备所需的原料和工具。

由于都是轻手工,所以需要准备的东西不算太麻烦。

三天时间,已经足够他们把东西准备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