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师爷一番长谈后,林宇与苏瑶便一头扎进了联合非遗传承人的繁杂事务中。汴京的大街小巷,处处都留下了他们匆忙的足迹。冬日的寒风似锋利刀刃,肆意割着行人的面庞,却丝毫未能熄灭二人心中守护非遗的灼灼烈火。
他们首站来到木雕艺人陈师傅的工坊。工坊内,各式各样的木雕半成品散落各处,墙上挂满了精美的木雕作品,有威风凛凛的麒麟,有灵动飘逸的仙女,每一件都栩栩如生。阳光透过窗户洒下,光影在木雕上跳跃,更添几分生动。此时,陈师傅正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雕琢手中的木料,一旁的火炉上,茶壶冒着袅袅热气,茶香与木屑的淡淡清香交织在一起。
陈师傅正手持刻刀雕琢着一块红木,见林宇和苏瑶踏入工坊,赶忙放下手中工具,起身相迎。与此同时,坐在一旁的木雕师傅王大叔重重地叹了口气,率先开口:“林公子、苏姑娘,你们来了。这传承之事,大伙心里都有数,可如今这禁令,简直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陈师傅在一旁连连点头,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地说道:“是啊,一旦木雕被禁,往后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了指望,这可如何是好?”
这时,年轻的木雕师傅小李“噌”地站起身来,情绪激动地大声说道:“我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得好好琢磨琢磨办法,总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就这么失传了。”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木雕传承与禁令的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林宇见状,赶忙接过话茬,语气极为诚恳:“陈师傅,您先放宽心。我们已经和师爷深入探讨过,只要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向知府大人充分展示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潜力,事情就还有转机。您的木雕手艺,在汴京那可是有口皆碑,堪称一绝。要是失传了,实在太可惜。”苏瑶也在一旁附和:“是啊,陈师傅。我们明白您的顾虑,可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找出解决办法。咱们这么努力,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咱们这一代继续焕发光彩。”
陈师傅沉思许久,最后咬咬牙,下定决心:“行,冲着二位这份赤诚之心,我跟你们干!不过这改进方案,还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力求周全。”
离开陈师傅的工坊后,两人径直朝着刺绣艺人刘大娘的住处赶去。刘大娘的家位于一条古旧的小巷尽头,巷子两旁的墙壁爬满了斑驳的青苔,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走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晾衣绳上一幅幅精美的刺绣,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绣品上,丝线折射出五彩光芒,每一针每一线仿佛都在低声细语,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此时,院子里除了刘大娘,还有另外两位刺绣艺人——张婶和李姐。林羽和苏瑶说明来意后,刘大娘皱起了眉头,率先开口:“姑娘、公子,这刺绣看着是漂亮,可如今大家做事都讲究个快,上头要是觉得这工艺太复杂,费时费力,不符合当下的发展需求,那可咋整哟?”
一旁的张婶也跟着附和:“是啊,现在年轻人都坐不住,愿意静下心来学刺绣的少之又少,传承怕是难啊。”
李姐微微点头,却又补充道:“但咱这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丢了实在可惜,若真有办法能让它传下去,咱也愿意试试。”苏瑶轻轻拿起一幅刺绣,手指温柔地抚过上面的图案,说道:“刘大娘,您这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您的心血,是咱们汴京的骄傲。咱们可以试着精简一些繁琐工序,同时保留刺绣的精华,让它既能提升效率,又不失那份独特美感。另外,咱们还能开发些新颖的刺绣产品,比如和日常用品巧妙结合,进一步拓宽市场。”
林宇接着说道:“刘大娘,您的手艺在汴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是您能带头支持我们,肯定能带动更多刺绣艺人加入。咱们一起努力,定能让刺绣这门手艺在禁令之下,依旧稳稳传承下去。”
刘大娘微微点头,感慨道:“姑娘、公子,你们说得在理。我这把年纪了,别的没啥奢望,就盼着这刺绣手艺别在我这儿断了根。行,我跟你们一起干!”
然而,并非所有非遗传承人都这般顺利说服。当林宇和苏瑶找到打铁师傅张大叔时,却碰了个硬钉子。张大叔的铁匠铺里,炉火熊熊燃烧,火星四溅,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张大叔一边挥舞着沉重的铁锤,一边粗声粗气地说:“啥改进方案,我不懂!我只晓得打铁这活儿,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干的。上头要禁,我能有啥办法?我可不想瞎折腾,大不了不做了,回家种地去!”
林宇耐着性子解释:“张大叔,您的打铁手艺,那可是汴京的一块金字招牌啊。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能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咱们可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可以想办法改良工具,提升安全性,让打铁这活儿既能保留传统韵味,又能符合官府要求。”
苏瑶也在一旁劝道:“张大叔,您要是就这么放弃了,可就等于亲手断送了一门传承多年的手艺啊。您想想,往后再也听不到这熟悉的打铁声,再也看不到您打造的那些精美铁器,多让人惋惜。”
可张大叔依旧不为所动,闷头继续打铁,嘴里嘟囔着:“你们说的我不懂,也不想懂。你们找别人去吧!”
离开铁匠铺后,苏瑶一脸沮丧:“林公子,张大叔不愿意配合,这可如何是好?”林宇轻轻拍了拍苏瑶的肩膀,安慰道:“苏姑娘,别灰心。张大叔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没转过弯来,咱们再想想办法。每一位传承人的手艺都弥足珍贵,咱们绝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
在往后的日子里,林宇和苏瑶穿梭在汴京的各个角落,四处寻觅非遗传承人。他们有过被拒绝的失落,也有收获支持时的欣慰。每成功说服一位传承人,他们心中便多一分欣喜;每遭遇一次碰壁,他们也从未有过丝毫气馁。
与此同时,林宇借助系统,查阅了海量关于传统工艺改进的资料,并结合汴京的实际情况,开始精心构思具体的改进方案。苏瑶则忙着整理传承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方案的完善添砖加瓦。
一天夜里,林宇来到锦绣阁,与苏瑶一同商讨方案。阁内灯火通明,桌上堆满了图纸和资料。苏瑶看着满脸疲惫的林宇,心疼不已:“林公子,你这几日太辛苦了,要不先歇一歇?”林宇微笑着摇摇头:“苏姑娘,时间紧迫,咱们可不能松懈。你不也一样辛苦吗?”
二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他们逐字逐句研究着方案的每一处细节,从工艺改进到产品创新,从安全措施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一份详尽的非遗传承改进方案终于新鲜出炉。方案里涵盖了多种传统工艺的改进办法,包括选用更安全的材料、优化制作流程、开发贴合现代生活的新产品等。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推广举措,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非遗产品。
林宇和苏瑶二人怀揣着方案,再度踏入了知府衙门。衙门内,青砖铺地,两侧的厢房飞檐斗拱,显得古朴而庄重。日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二人小心翼翼地穿过庭院,来到师爷办公的房间。屋内,师爷正坐在案几前,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
林宇和苏瑶毕恭毕敬地走上前,将方案呈递给师爷,眼中满是期待。苏瑶率先开口,语气恳切:“师爷,为了这份方案,我们走访了诸多地方,请教了不少能人异士,真心希望能为传承之事出份力,还望师爷能仔细瞧瞧。”
师爷接过方案,缓缓翻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时不时微微点头。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中带着赞许:“二位的诚意,我能感受得到。这方案,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考虑得极为周全。我定会尽快呈递给知府大人,只是最终能否通过,还得看知府大人的意思。”
林宇连忙拱手作揖,言辞谦逊:“多谢师爷,若能得到知府大人的支持,这传承之事便有了希望,我们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离开知府衙门后,林宇和苏瑶的心中既满怀期待,又隐隐忐忑。
他们深知,这份方案牵系着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命运,也关乎非遗文化的未来走向。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耐心等待,持续努力。无论结果怎样,他们都不会放弃对非遗传承的执着追求。因为在他们心底,非遗文化是汴京的无价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深厚根脉,值得他们用一生去坚守、去守护。
就在两人准备返回时,远处匆匆跑来一人,神色焦急,边跑边喊:“林公子,苏姑娘,大事不好!”林宇和苏瑶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不好的预感,究竟发生了何事,他们又该如何应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