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和苏瑶好不容易平息了水转大纺车引发的风波,织锦技艺传承暂时回归平稳。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们轻松片刻,新的挑战猝不及防地降临。
这日,林宇正在瑞烛坊里,全神贯注地整理账目。突然,系统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尖锐响起:“检测到宋代关键非遗项目——宋瓷烧制技艺,目前传承形势危急,宿主务必即刻介入,推动传承保护工作。”
林宇心中猛地一震,手中毛笔“啪”地掉落,墨汁在账本上晕染开一片乌黑,恰似他此刻沉重的心情。他不敢耽搁,急忙起身去找苏瑶商议。
“苏姑娘,系统又有新消息了。”林宇匆匆赶到锦绣阁,将宋瓷烧制技艺的情况向苏瑶和盘托出。苏瑶秀眉紧蹙,忧心忡忡地说道:“宋瓷向以精美绝伦著称于世,倘若这门技艺失传,实在是一大憾事。只是,咱们对宋瓷烧制知之甚少,该从何处入手呢?”
林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系统提示,汴京郊外有一处废弃的宋瓷窑址,说不定能在那儿寻到一些线索。咱们不妨先去探个究竟。”苏瑶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
二人一路颠簸,来到汴京郊外。在一片荒芜杂乱的草丛中,终于找到了那处废弃窑址。窑址四周,散落着无数破碎的瓷片,虽历经岁月的无情侵蚀,表面布满斑驳痕迹,但仔细端详,仍能清晰瞧见其上精致繁复的纹理和独特迷人的釉色,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正当他们俯身仔细查看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路过,瞧见他们在窑址处徘徊,满脸好奇,忍不住开口问道:“二位在此做什么呢?这窑址荒废多年,没什么可看的。”林宇赶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说道:“老人家,我们听闻此处是宋瓷窑址,对宋瓷烧制技艺十分感兴趣,想探寻一番,不知您是否知晓这窑址的来历?”
老者长叹一声,目光中满是回忆与感慨:“这窑以前是我们村的,专门烧制宋瓷,在汴京也曾小有名气。后来,也不知为啥,窑主突然就关闭了窑厂,手艺也慢慢失传了。”
苏瑶接着问道:“老人家,那您可还记得窑主后人的消息?或许他们还留存着一些烧制技艺。”老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太清楚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一家人早就搬走了,一点音信都没有。”
就在林宇和苏瑶满心失望之时,系统提示音再度响起:“检测到附近有一位曾在窑厂做工的老工匠,宿主可前去拜访,他或许能提供关键信息。”林宇依照系统提示,带着苏瑶在一处偏僻的小巷里找到了老工匠的住处。
老工匠家中,陈设简陋,却摆放着几件未完成的瓷器。瓷器虽略显粗糙,但那独特的造型和隐约可见的宋瓷韵味,仍透露出主人对这门技艺的执着。
林宇说明来意后,老工匠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往昔技艺的怀念,又有对重拾技艺的忐忑:“我确实曾在那窑厂做工,只是多年没碰这手艺了,怕是生疏得很。而且,这宋瓷烧制工艺繁杂,讲究极多,如今想要重新恢复,谈何容易啊。”
老工匠拿起一件瓷器,摩挲着表面,缓缓说道:“你知道吗,宋朝的瓷器那可是闻名天下。就说这汝窑,当年宋徽宗梦到了雨过天晴后的天色,便下令烧制出与之颜色相同的瓷器。工匠们费尽心思,经过无数次尝试,才烧制出那温润如玉、青中带蓝的汝瓷。还有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工艺要求极高,成品稍有瑕疵就得打碎重烧。
那时候的工匠们,为了烧出好瓷器,日夜守在窑边,不敢有丝毫懈怠。”林宇一脸诚恳,语气坚定地说:“老丈,我们深知其中艰难,但宋瓷烧制技艺绝不能就这么失传。您能否将知晓的工艺和技巧传授给我们?我们定会竭尽全力,让这技艺重焕生机。”
老工匠神色凝重,眉头紧锁,陷入了长久的思索。半晌,他正襟危坐,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也罢,在我这暮年时光,能遇见你们这般有志于传承宋瓷技艺的年轻人,当真是幸事。
但你们需知晓,宋瓷烧制工序繁杂得很,选料要精挑细选,确保质地纯净;制坯讲究手法,需让坯体匀称坚实;上釉关乎成色,薄厚都有门道;而烧制更是重中之重,涵盖火候、窑温等关键要素,每一步都如同走钢丝,稍有差池,整窑瓷器便会功亏一篑。就拿烧制来说,窑温细微的波动,都会让瓷器的色泽、质地天差地别,多年来,这烧制环节不知难倒了多少人。”
这时,林宇手腕上佩戴的智能助手突然震动,传来系统提示音:“现代科技已今非昔比,新型温度监测设备采用了量子传感技术,能精准至 0.1摄氏度,实时掌控窑温变化,将烧制成功率提升至 90%以上。”
林宇眼睛一亮,赶忙把这消息告知老工匠。老工匠听后,浑浊的眼中瞬间闪过惊讶与惊喜,双手微微颤抖:“当真有如此神奇的设备?若能引入这等技术,那可就有望攻克多年来困扰我们的烧制难题,为宋瓷传承开辟新路径啊!
”苏瑶也在一旁说道:“老丈,我们还能一同研究如何改良选料和制坯工艺,让宋瓷既能保留传统特色,又能契合现代市场需求。”
老工匠微微颔首,脸上虽闪过一丝赞许,神色却旋即凝重起来,他目光深沉,缓缓说道:“你们这想法,有胆识,也有远见,着实不错。只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呐。”说罢,他重重叹了口气,眉头拧成个“川”字,“咱都清楚,宋瓷烧制工序繁杂,环环相扣,哪一环都不容有失。这其中门道,非专业工匠不可解,且烧制所需的窑炉、原料,样样都得花钱。仅凭我们几人之力,就好比以卵击石,实在难以成事。
要想重现宋瓷荣光,专业工匠的技艺支撑,充足资金的强力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林宇思索片刻,目光坚定地说:“老丈,我们可以召集汴京的瓷器工匠,一同商讨传承之事。至于资金,我们先向一些对非遗感兴趣的富商求助。”
随后,林宇与苏瑶二人怀揣着炽热之心踏上征程。他们身披晨曦,踏入汴京那纵横交错、烟火弥漫的大街小巷。每至一家工匠作坊,皆以无比的热忱与耐心,向工匠们娓娓道来传承宋瓷烧制技艺的重大意义,言辞间满是对古老技艺的尊崇与传承的决心。与此同时,他们精心筹备,将蕴含宋瓷千年风华的资料以及精美的样品悉心携带,穿梭于富商云集之处。
在华丽的厅堂之上,他们仪态优雅地向富商们展示宋瓷,从细腻温润的质感、精妙绝伦的纹饰,到独特的造型设计,逐一剖析其独特魅力,更条理清晰地阐述宋瓷在当下市场的潜在价值,力求打动每一位富商,为宋瓷传承之路添砖加瓦。起初,困难重重。一些工匠对恢复宋瓷烧制技艺满心怀疑,觉得难度太大,风险过高;而富商们,有的对非遗传承毫无兴趣,有的则担忧投资得不到回报,纷纷婉拒。
但林宇和苏瑶并未气馁,他们每日往返于窑厂与工坊之间,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都未曾磨灭他们眼中的坚定。寒来暑往,他们的身影愈发清瘦,却始终未曾停下探寻的脚步。终于,他们的不懈坚持打动了一位年轻的瓷器工匠。
那工匠匆匆赶来,满脸激动,拱手道:“林公子,苏姑娘,自你们踏入这行,风里来雨里去,为了非遗传承如此拼命,我等瞧在眼里,感动不已。大伙商量了许久,都愿跟着你们一同尝试,说不定真能让宋瓷技艺重放光芒,再现往昔辉煌!”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富商也表示愿意出资支持:“我一直对宋瓷情有独钟,若能让这技艺传承下去,也算是为文化事业出份力。”
在众人齐心合力之下,宋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大业正式启幕。林宇、苏瑶与工匠们并肩,遵循老工匠口传心授的技艺,参照系统所提供的现代知识,毅然踏上艰难的探索征程。
他们穿梭于古窑之间,于一次次试验里,反复调整制瓷工序,不断改良烧制方法。每一次投身实践,皆倾注着对传承宋瓷技艺矢志不渝的信念,恰似在时光长河中,奋力追寻那熠熠生辉的宋瓷之光。然而,烧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次,由于对新引入的温度监测设备操作不够熟练,窑温瞬间失控,一窑瓷器化为乌有。工匠们顿时垂头丧气,满脸失落,老工匠也无奈地摇头叹息:“这宋瓷烧制,果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林宇目光炯炯,周身散发着蓬勃的斗志,他猛地挥动手臂,声音洪亮如钟:“诸位,切莫灰心!古往今来,哪一项丰功伟绩不是历经千难万险?失败乃成功之母,此次挫折,恰如夜航中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路上潜藏的暗礁,使我们能精准洞悉问题的关键所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结经验,下次定能冲破困境,创造辉煌!”苏瑶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在一旁轻声却有力地鼓劲:“林宇说得在理,我们已然勇敢地踏出了探索宋瓷传承的第一步,这是无比珍贵的开端。
前路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持之以恒,怀着对宋瓷传承的满腔热忱与坚定信念,就必定能跨越艰难险阻,抵达成功的彼岸。”在林宇和苏瑶的激励下,工匠们重振旗鼓,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试验中。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改良,终于,他们成功烧制出第一件精美的宋瓷。
瓷器出窑的瞬间,窑厂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老工匠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是多年心血终得回报的喜悦。林宇和苏瑶望着这件凝聚着众人无数心血的宋瓷,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他们深知,宋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之路依旧漫长且艰辛,但他们坚信,只要大家携手并肩,齐心协力,这古老的技艺定能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续写辉煌篇章。而成功烧制出第一件宋瓷,仅仅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在市场推广、技艺创新融合等方面,又将面临怎样意想不到的挑战?林宇和苏瑶又会想出什么奇招妙策来应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