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非遗传承,新探索和深情守护

在现代社会,那场非遗传承线上研讨会的热度如熊熊烈火,持续燃烧。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网络上相关话题牢牢占据热搜,引发全民热议。与此同时,远在宋朝的林宇和他的团队,正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传承事业中,争分夺秒地努力着。

这一天,暖煦的阳光透过绣坊雕花的窗户,温柔地洒落在摆放整齐的绣架与木雕工具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木清香。林宇与蜀绣大师、木雕艺人,还有苏瑶围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桌前,桌上堆满了设计图纸与尚未完成的样品。他们即将与现代社会的专家展开新一轮深入交流,而此次,还将迎来几位特殊的“嘉宾”——通过系统模拟出的历史人物。

“林公子,这几日我一直在琢磨,怎样让蜀绣既贴合现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韵味。”蜀绣大师轻轻抚摸着桌上一幅未完成的绣品,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思索,“只是传统针法太过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佳作,实在困难。”

林宇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蜀绣大师:“大师,现代社会对非遗传承见解众多。今日,我们与各方一同探讨,定能找到解决办法。”说着,他不经意转头看向苏瑶,苏瑶也正微笑着回望他,两人目光交汇,传递着彼此的信任与鼓励。

这时,系统启动,虚拟屏幕上缓缓浮现出几位历史人物的身影。只见李白一袭白衣,手持酒壶,潇洒现身,爽朗笑道:“吾观这非遗传承,恰似吾之诗文创作,需随性而为,又要留存古韵。蜀绣、木雕皆是艺术瑰宝,传承时切不可失其本真。但时代变迁,亦应顺势而为,融入新元素,方能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

杜甫捋着胡须,神情庄重地接过话茬:“李兄所言极是。传承非遗,责任重大,这传统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万不可轻易舍弃。在追求创新与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质,如同吾之诗作,字斟句酌,方得佳作。”

众人正沉浸在两位诗坛巨匠的见解中,一位身着朴素布衣的女子身影显现,她便是黄道婆。黄道婆目光坚定,缓缓说道:“老身一生钻研纺织技艺,深知传承之不易。蜀绣针法繁杂,每一针都饱含先辈巧思。若要提高效率,可从工具改良、流程优化入手,但绝不能改变针法精髓。当年老身改进纺织工具,就是为了让技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林宇认真记录下这些观点,心中感慨万千:“三位前辈的见解,令我等深受启发。正如前辈们所说,传承非遗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此时,现代社会的专家们也纷纷发言。教育学家刘教授率先开口:“从教育层面看,我们可将非遗知识编写成趣味教材,通过动画、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非遗。同时,开展非遗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文化产业专家李博士接着说道:“在市场推广方面,我们可以打造非遗文化街区,将蜀绣、木雕等非遗技艺展示与销售相结合。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各地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进行技艺交流与展示,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位剪纸艺术家,忍不住打开麦克风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从小跟着奶奶学剪纸,那时村里每逢过节,奶奶都会剪出精美的图案。后来,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剪纸这门手艺渐渐被遗忘。大学毕业后,我决定回乡,重新拾起这门手艺。一开始,四处碰壁,作品无人问津。但我没有放弃,将现代元素融入剪纸,比如动漫形象、流行图案,慢慢地,作品开始受到关注。现在,我还通过网络直播教大家剪纸,越来越多的人对剪纸产生了兴趣。”

绣坊内,宋绣大师听着这些分享,微微动容:“没想到现代社会的传承之路如此不易,却又充满希望。就像这宋绣,我从小跟着师傅学,每天从早到晚练习针法,稍有差错,师傅便会严厉斥责。那时觉得辛苦,现在才明白,正是师傅的严格要求,才让我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也要找到适合现代的传承方式。”

木雕艺人也感慨道:“我家木雕手艺传承了好几代,每一代都在不断摸索创新。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为雕刻一件精品,常常废寝忘食,一件作品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现在,我们也得思考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林宇转头看向苏瑶,温柔地说:“苏姑娘,你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见证了我们为非遗传承所做的努力。你有什么想法?”苏瑶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道:“我觉得可以将非遗传承与公益活动结合,比如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非遗手工材料包,让他们也能接触到这些传统技艺。”

在热烈的讨论中,时间悄然流逝。林宇和团队根据各方建议,开始制定详细计划。他们决定先开发一套非遗体验材料包,里面包含宋绣、木雕、剪纸等多种技艺的简单工具和教程。林宇和苏瑶负责设计教程,蜀绣大师和木雕艺人则亲自制作样品。

制作过程中,林宇和苏瑶并肩合作。苏瑶专注地绘制教程插图,林宇在一旁仔细审核文字内容。偶尔,林宇会轻轻握住苏瑶的手,指导她一些细节,苏瑶则会羞涩一笑,两人之间的情感在这不经意的互动中愈发深厚。

“林公子,你看这个插图这样画合适吗?”苏瑶将画好的插图递给林宇,眼神中满是期待。林宇接过插图,认真看了看,微笑着说:“苏姑娘,你画得真好,色彩和构图都恰到好处,孩子们肯定会喜欢。”苏瑶听了,心中满是欢喜。

经过数日努力,非遗体验材料包的样品终于制作完成。林宇通过系统将样品展示给现代社会的专家和非遗爱好者,再次引发热烈讨论。

“这个材料包太棒了!既有趣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评论区留言。

“不过,价格方面对一些贫困地区来说可能还是偏高。”一位公益人士提出担忧。

面对这些反馈,林宇和团队再次陷入思考。他们决定寻找公益合作伙伴,共同出资生产这些材料包,降低成本,让更多孩子受益。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林宇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前行。他们深知前方充满挑战,但有了各方支持和彼此陪伴,他们坚信,这些古老技艺定能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