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坐在蜡烛店内的一隅,周围是忙碌的伙计老陈和小李,他们正忙着整理新制作出来的蜡烛。林宇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店内的琐事上,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那个神奇的“古今通衢:科技兑换系统”。就在这时,系统那冰冷的电子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检测到宿主当前所处环境,发布任务:推动宋朝非遗物质的传承、保护与变革。需在三个月内,至少成功改进一项宋朝非遗物品,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且被大众所熟知。
任务成功奖励:金钱 5000贯、科技点 10点、宋朝非遗物品改进科技一项;若任务失败,扣除宿主当前所拥有科技点的 50%,且一个月内无法使用系统的核心兑换功能。”林宇听闻,先是一愣,随即内心掀起惊涛骇浪。传承和改进宋朝非遗,这任务听起来既艰巨又充满挑战,可一想到上次帮助苏瑶改进宋锦的经历,他又看到了希望。
这个系统潜力无限,说不定真能为非遗传承带来新契机。林宇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在心中默默权衡利弊,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完成任务,收获的奖励将助力他更好地利用系统,要是失败,大不了努力攒科技点重新再来。他不再犹豫,集中精神,在心中默念启动系统。刹那间,眼前的景象微微扭曲,一个半透明的屏幕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屏幕上显示着现代网店的各种数据和信息。
林宇看着这些数据,眼睛逐渐亮了起来。他发现,最近网店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商品销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带有传统工艺元素的家居用品,颇受现代人的青睐。“这或许是个机会。”林宇低声自语道。他想到了蜡烛店,虽然现在蜡烛店的生意还算不错,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宋朝市场,若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之举。而将非遗元素融入蜡烛制作,或许能成为蜡烛店新的卖点。
林宇决定先从了解现代人对蜡烛的需求入手。他通过系统,在现代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搜索关于蜡烛的热门话题和用户评价。大量的信息涌入他的脑海,他发现现代人对于蜡烛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照明,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氛围感和文化内涵。
“看来我们的蜡烛需要一些改变了。”林宇喃喃道。他找到苏瑶,此时苏瑶正在她那古色古香的丝绸工坊中忙碌着。工坊内,一架架织机整齐排列,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五彩的丝线上,映出一片绚丽的光影。苏瑶看到林宇前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林公子,今日怎么有空过来?”
林宇将自己通过系统了解到的现代人对蜡烛的需求告诉了苏瑶,然后说道:“苏姑娘,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将宋锦的元素融入蜡烛制作中?比如,用宋锦的图案来装饰蜡烛的外包装,或者将宋锦的丝线与蜡烛的烛芯相结合,说不定能制作出别具一格的蜡烛。”
苏瑶听了林宇的想法,眼睛一亮:“林公子,你的这个主意真是妙极了!说起宋锦,这可是我们家族传承千年的瑰宝,其中的故事,怕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公子若有兴致,我便与你细细道来。”
林宇拉过一张椅子,在苏瑶身旁坐下,示意她继续。苏瑶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我家族的非遗传承,要从唐朝说起。那时,我的先祖苏逸,本是长安城中一位普通的织工。
长安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上满是叫卖声与马蹄声。苏逸虽身处市井,却对丝绸织造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
一日,他路过一间达官贵人的府邸,恰逢府中正在晾晒一匹从西域运来的精美织锦,那繁复的图案、细腻的质感,让苏逸看得挪不开眼。自那之后,他便暗下决心,要织出比这更美的丝绸。”
“当时的织造环境可艰苦了,工坊狭小昏暗,织机也极为简陋。但苏逸没有放弃,他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在那织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不断尝试新的技法,调配新的染料。终于,他织出了一种带有独特花纹的丝绸,一经推出,便在长安城中引起了轰动。”
“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家族的丝绸生意也遭受重创,许多工坊被迫关闭,工匠们流离失所。我的先祖苏弘,为了保住家族的技艺,带着家小和几位忠心的工匠,一路南下,来到了这相对安定的江南。那时的江南,烟雨朦胧,虽风景秀丽,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不通,市场也需要重新开拓。但苏弘凭借着家族的手艺,以及他的聪明才智,逐渐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苏弘常常带着织好的丝绸,走街串巷地叫卖。他遇到过一位名叫柳清风的文人,此人对丝绸颇有研究。柳清风看到苏弘的丝绸后,赞不绝口,还为他出谋划策,如何改进图案,以迎合江南人的审美。在柳清风的帮助下,家族的丝绸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到了宋朝,我们家族的宋锦已经小有名气。但竞争也愈发激烈,许多商家纷纷模仿我们的样式。为了保持独特性,我的父亲苏镇,不惜花费重金,从各地搜罗珍稀的丝线,聘请技艺高超的工匠,不断改进工艺。可这也引来了一些同行的嫉妒,他们暗中使坏,造谣说我们家族的丝绸用了不吉利的染料,导致生意一落千丈。”
“那段时间,家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父亲整日愁眉不展,工坊里也弥漫着压抑的气氛。但我们没有退缩,父亲带着工匠们挨家挨户地拜访客户,展示我们丝绸的制作过程,证明我们的清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挽回了声誉,家族的宋锦生意也重新走上正轨。”
林宇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苏姑娘,你们家族的传承之路真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啊!”
苏瑶微微点头:“是啊,这一路走来,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每一代族人都牢记传承的使命,从未放弃。如今,有了林公子你的帮助,我们定能让宋锦这非遗瑰宝,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立刻着手尝试将宋锦元素融入蜡烛制作。苏瑶从工坊中挑选了一些精美的宋锦图案,交给林宇,让他带回蜡烛店参考。林宇回到蜡烛店后,便与伙计老陈和小李商量起来。
老陈皱着眉头说:“公子,将宋锦与蜡烛结合,这能行吗?会不会太麻烦了些?”
林宇笑着解释道:“老陈,虽然制作过程可能会复杂一些,但只要能制作出独特的产品,吸引更多的顾客,我们的生意就能更上一层楼。而且,这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小李则一脸兴奋:“公子,我觉得这个主意好!说不定我们的蜡烛能成为整个宋朝独一无二的商品呢!”
在林宇的鼓励下,老陈和小李也逐渐有了信心。他们开始尝试将宋锦的图案印在蜡烛的外包装上,起初,由于技术不熟练,印出来的图案总是有些模糊,效果不尽如人意。
林宇并没有气馁,他通过系统查阅现代的印刷技术资料,然后将一些简单的技巧传授给老陈和小李。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地将精美的宋锦图案清晰地印在了蜡烛的外包装上。
接下来,便是尝试将宋锦的丝线与蜡烛的烛芯相结合。这一步更加困难,因为丝线的材质与普通的烛芯不同,在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林宇和伙计们反复试验,不断调整丝线的比例和制作工艺。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制作出了既能正常燃烧,又带有独特光泽的蜡烛。
看着制作出来的新蜡烛,林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通过系统将新蜡烛的图片和介绍发送到现代的网店上,很快便收到了大量的订单和好评。顾客们纷纷表示,这种将传统宋锦与蜡烛相结合的产品,不仅美观,而且充满了文化底蕴,让人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在宋朝的市场上,新蜡烛也引起了轰动。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前来购买,蜡烛店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股东赵兴看到蜡烛店的生意如此兴隆,也十分高兴。他找到林宇,说道:“林公子,你这一招真是厉害!如今我们的蜡烛店在京城已经小有名气了。”
林宇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我们不仅要让蜡烛店的生意好起来,更要通过我们的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随着蜡烛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林宇和苏瑶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到产品中,让非遗文化在现代和宋朝都能焕发出新的光彩。林宇通过系统,不断地从现代获取灵感和技术,苏瑶则凭借着家族传承的技艺和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产品注入灵魂。
在这个过程中,林宇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一天,几位传统工匠聚在工坊里,面色凝重。
老工匠陈师傅率先发难,他皱着眉头,语气中满是不满:“林宇啊,你们搞的那些新花样,这哪还像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一旁的李师傅连连点头,补充道:“就是,咱这传统技艺,讲究的是一代代口传心授、精雕细琢,现在这么一弄,感觉都变味儿了。”
张师傅也跟着叹气:“我干了大半辈子,一直守着老祖宗的规矩,现在这样搞,真怕坏了老祖宗的名声。”
王师傅双手抱胸,神色忧虑:“这些新玩意儿,能让手艺传承下去吗?我心里没底啊。”
林宇微笑着,不慌不忙地回应:“陈师傅、李师傅,我特别理解你们的想法,这传统技艺就像咱们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时代在变,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了解得少,如果咱们还是按老方法,守着这一方小天地,那这手艺以后可能都没人知道了。联名能把咱们的产品带到更大的市场,这都是为了让传统技艺能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啊。”
“可是,联名的时候,那些观众能真正理解咱们手艺的精髓吗?”陈师傅追问。
李师傅也附和:“是啊,他们会不会只看个热闹,根本体会不到咱们背后的心血。”
林宇耐心解释:“刚开始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只要咱们坚持做下去,通过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分享背后的故事,慢慢就能吸引真正感兴趣的人。而且,联名合作的对象也会帮咱们宣传手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手艺。”
张师傅若有所思:“话是这么说,可真要做起来,感觉还是挺难的。”
“难是难,但为了手艺的传承,咱们总得试试。”林宇目光坚定,“大家想想,要是有一天,咱们的手艺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欢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学习,那该多好。”
王师傅微微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咱们就试试吧。”
其他几位师傅也纷纷表示赞同,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愿意跟着林宇一起,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寻找新的出路。
陈师傅听了,还是有些犹豫:“话是这么说,可万一弄砸了,咱怎么跟祖宗交代?”林宇拍了拍胸脯:“陈师傅,您放心,创新肯定是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绝对不会丢了老祖宗的东西。
之前咱们的讲解,有好多年轻人都被吸引了,还说要跟着咱们学手艺呢,这说明咱们的努力有效果啊。”
经过一番耐心解释,工匠们的神色渐渐缓和,陈师傅长叹一口气:“行吧,林宇,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再信你一回,一起把这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宇和苏瑶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宋朝和现代的市场上大受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关注。
一些非遗传承人主动找到林宇和苏瑶,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共同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林宇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自己穿越到宋朝,获得这个神奇的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让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而他和苏瑶,以及众多志同道合的人,正走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探寻着非遗传承的光明未来。下一章更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