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试航归来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忠诚的小将
- 2562字
- 2025-03-19 20:48:49
试航终于结束了,朱高煦回到了应天。回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御书房与朱棣见面。
来到御书房外,朱高煦先是让太监禀报一声,得到允许后,便径直走进御书房。朱高煦刚一迈入御书房便听到朱棣的声音:“终于回来了,试航的感觉如何?这大船能否显示我大明之威严,能否担任起去大洋彼岸宣传国威,多找几个朝贡国的任务?”
朱高煦听完这些话不禁在内心腹语:“找朝贡国?多找几个朝贡国涨天命吗?老头子这是想进行天命改革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委任总督’?....”
腹语归腹语,朱高煦还是认真回答:“工匠们手艺没得挑,每条船都结实得很。就是水手们以前没玩过三角帆,现在用起来还不太溜,尤其是逆风的时候,一个个手忙脚乱的。”
“跟您汇报一下,这些大船是真大,往琉球岸边一靠,那些琉球人看见这阵仗,都吓得跪地上了。虽然咱们只是试航,没上岸,但隔着老远,我都能感觉到他们那种‘天朝上国’的崇拜劲儿。”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奏折,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东边紫金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感慨道:“是啊!只有一支威风的海上力量,才能让那些海外蛮夷见识到咱们大明的厉害。只有展示了力量,其他小国才会巴巴地跑来,那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万国来朝。实现了万国来朝,以后祭祖的时候,我也能跟咱爹说:‘看吧,我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这才叫天下归心!”
“还有,有了这些大船,才能跟海外那些国家做买卖,有了钱,国库才能充盈,我还要用这些钱北伐漠北,建立不世之功呢!”
“所以你干得好,朱高煦!不过现在的新船只有7艘,太少了,还得继续造!越多越好!同时也要用造出来的船多练练水手,别到时候出海了,连个帆都玩不转!”朱棣大手一挥,颇有些急不可耐。
朱高煦心想:“老头子这是想钱想疯了吧?不过也好,正好合我的意。船越多,我的机会就越大。等我到了美洲……”他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但很快又被他掩盖了下去。
“父皇说的是,儿臣一定加紧督造,争取早日让大明的舰队尽快向西洋航行!我也想尽早在海外寻找一块地作为我的就藩之地,为我大明亦或是我汉家男儿在海外寻找一片新的乐土!”
朱棣听完,浓眉一挑,上下打量着朱高煦,眼神锐利,仿佛要看穿他的心思:“混小子,这么着急就想摆脱我?”
朱高煦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暗道:“老头子果然不好糊弄,看来得再加把劲儿。”他连忙堆起笑脸,语气诚恳中带着几分委屈:“父皇,您这话可就冤枉儿臣了。我这不是怕给大哥添麻烦嘛!”
他顿了顿,偷瞄了朱棣一眼,见他脸色稍缓,才继续说道:“再说了,非长嫡子外出就藩,这可是太祖爷爷定下的规矩。儿臣留在京城,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到时候,不仅大哥为难,大侄子也难做。万一哪天,我们兄弟之间因为这些闲言碎语闹出点什么不愉快,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朱高煦说到这里,故意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几分落寞:“家和才能万事兴,儿臣可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破坏了咱们老朱家的和气。”
他见朱棣的脸色又阴沉了几分,连忙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激昂起来:“父皇,儿臣的梦想,可不是困在这小小的京城里,抑或是大明的其他角落!儿臣的梦想,是星辰大海!是那无边无际的远方!”
朱高煦说着,伸手指着窗外,仿佛那里就是他心驰神往的广阔天地:“儿臣想去看看,这世界到底有多大!儿臣想去寻找,那传说中的理想家园!”
他转过身,看着朱棣,眼神中充满了渴望:“父皇,您就成全儿臣吧!让儿臣去闯一闯,去拼一拼!说不定,儿臣还能给您带回来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朱棣看着朱高煦那副“热血青年”的模样,心里一阵好笑。这小子,还真会演戏!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煦说的有几分道理。
“惊喜?”朱棣摸着胡子,似笑非笑地看着朱高煦,“你小子,能给朕带来什么惊喜?难不成,你还能从海外带回来一个国家不成?”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这可说不准!万一儿臣真有那个运气呢?”
朱棣被他这话逗乐了,忍不住笑骂道:“你小子,还真敢想!”
“父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朱高煦眨了眨眼,一脸无辜地说道,“再说了,就算儿臣没找到什么理想家园,至少也能给大明开疆拓土,扬我国威嘛!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行了,朕知道了,祝你的梦想尽早实现。还有你说的也十分在理,家和才能万事兴,要是朱允炆懂得这句话,不去强硬削藩,逼死亲王,也许靖难本不可能发生。”
朱高煦内心激动,还是一脸平静的说:“多谢父皇成全!”
...........
谈完后续打算后,朱高煦并没有离开,而是提出,海外不比中国,在海外立足必须依靠各种人才,因此在船队里必须尽可能的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才:工匠、学者、农民等等。海外建设不光需要人才大明的各种书籍也必须带上。海外没有的茶叶、丝绸也需要带一部分生产物资,以满足日常需要,甚至可以创造财富。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求。”朱高煦拱手。
朱棣略感意外,这小子今天怎么要求格外多?但他还是耐着性子问:“还有何事?”
朱高煦说:“海外不比中原,要在那边立足,光靠几艘船、几千人可不行。儿臣以为,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得带上。工匠,得有吧?造船、修房、打铁,哪样少得了?大夫,得有吧?水土不服、头疼脑热,总不能硬扛。还有那些读书人,也得带上几个。到了那边,建学堂、教化百姓,总不能让一群丘八去教‘之乎者也’吧?还有那些种地的,更不能少。总不能到了海外,还指望中原的粮食吧?”
朱棣点点头,这些要求倒也在理。
朱高煦见朱棣没反对,胆子更大了:“除了人,还得有书。四书五经,那是立身之本,不能丢。农书医书,百工技艺,这些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更得带上。到了那边,开荒种地、治病救人、建造房屋,哪样都用得上。甚至一些佛经道藏,也得带上一些,我可不想让其他乱七八糟的宗教在那片土地上占据主流地位。”
“还有,大明的特产,茶叶、丝绸,这些好东西,能不能给儿臣带点种子、幼苗什么的?要是能在海外种出来,那可就发了!父皇您放心,儿臣一定严守秘密,绝不让这些宝贝落到外人手里。就算落到外人手里,我也要让他们花大价钱来买!”
朱棣听了,忍不住笑了:“你小子,倒是打得好算盘!这是要把大明搬空啊?”
朱高煦嘿嘿一笑:“父皇,儿臣这不是为您分忧嘛!您想想,要是儿臣在海外站稳了脚跟,那大明的藩属国,不就又多了一个?到时候,万国来朝,您的面子,那得多大?”
朱棣沉吟片刻,这小子虽然滑头,但这话倒也不假。要是老二真能在海外闯出一番名堂,对大明来说,倒也是件好事。“准了!不过,你小子可别给朕惹事!你先去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