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俄罗斯文学中“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谱系研究
- 姜磊
- 4773字
- 2025-04-08 21:15:21
第三节 中国学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学界对现实中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概况
我国学界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著作数量相对可观。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在《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一书中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阐释了18~20世纪初期的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全景图。作者论述了知识分子个体的初现,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形成以及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在该书中,作者特别阐述了“忏悔的贵族”和“多余人”等俄国经典文学中出现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李小桃在专著《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诞生及自我意识的萌发,论述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性与社会实践,阐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自省与反思,概述了苏联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自我审视及改革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等内容。该书对特定时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做了深入全面的解析。此外,还有李必莹的《改革中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张建华的《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倪稼民的《从建构到失语——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与斯大林模式》,朱达秋、周力的《俄罗斯文化论》,等等,对知识分子展开了专门论述。此类著作数量颇丰,此外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各类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我国学界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研究相当重视,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这些论著或从历史的维度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或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性进行了深入解析,或对特定历史时期俄罗斯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和命运进行阐述。诚然,以上成果对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少有涉及,然而它们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细致论述对我们研究新俄罗斯文学中的“现代知识分子”问题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中国学界对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概况
(一)中国学界对传统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概况
如果说对现实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进行得相对深入且系统,那么对文学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该课题只是在一些成果中有所涉及,专门针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相对不足。
谢周的《从“多余”到“虚空”——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流变略述》一文分析并简要阐释了俄罗斯文学中几个主要的知识分子群像,梳理出一条从“多余”到“虚空”的知识分子形象流变线索。张晓东的《苦闷的园丁——“现代性”体验与俄罗斯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书从知识分子与俄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19世纪30~4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剖析。他将知识分子视为俄国这个“大花园”的辛勤园丁,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该形象在俄国社会中的原型进行有机的对比与综合论述,充分展现了俄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肯定了现实中的和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傅星寰、刘丹在《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形象集群及诗学范式初探》一文中,在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中对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对几种形象集群的分类梳理,以及对各种形象集群在主题层次、情节结构、形象模式等文本诗学范式方面加以提炼,从而把握住俄罗斯文学知识分子题材的伦理价值和美学特质。庄宇在《反乌托邦文学: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路标——〈我们〉和〈野猫精〉的历史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我们》和《野猫精》这两部创作体裁相同、作品内容各异,但反映的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却极其相似的作品的比较研究,阐释了俄罗斯的历史宿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面对社会重大变革所肩负的责任。
(二)中国学界对新俄罗斯文学中“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概况
新俄罗斯文学同样是中国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马卡宁、佩列文、彼得鲁舍芙斯卡娅、托尔斯泰娅、波利亚科夫等作家创作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基础。
中国学界对马卡宁创作中的人物研究: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出入孔》(或者译作《豁口》、《洞口》)、《高加索俘虏》等作品已经有了中文译本。针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初具规模,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其中,侯玮红的《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自由时代的“自由人”——评马卡宁的长篇新作〈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两篇文章是国内对马卡宁的创作加以解读的重要成果。前者将马卡宁的创作分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宏观概论,对作家创作艺术手法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后者对《地下人,或当代英雄》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粗略解析了其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王丽丹的《弗·马卡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一文将《地下人,或当代英雄》认定为“元小说”的代表作品,分别从作家的自省意识、叙事的镜像性、反讽的戏仿、魔幻的隐喻、任意时空等几个角度对该作品的叙事策略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述。田大畏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文版“前言”中认为,马卡宁意在展示苏维埃时代“受迫害的有才华作家”在苏联解体后沦为看守的彼得洛维奇的种种遭遇。《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混乱,着重记录的是一个处于迷惘状态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这部作品的内容复杂、多面,甚至不乏矛盾之处,因而比较晦涩难懂,但其无疑是一部当代的经典作品。
侯玮红的学位论文《论马卡宁的创作》梳理了马卡宁各个时期的创作,描述了《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主人公彼得洛维奇,认为他是一个不想失去尊严,又不能面对现实的人,最终只能沉默不语。
中国学界对佩列文创作中的人物研究:佩列文是最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百事”一代》和《夏伯阳与虚空》(也译作《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也已经有中文译本。学界对佩氏创作的剖析近年来可谓成效显著。刘文飞在《“百事”一代》的中文版序言《别样的风景》中认为主人公瓦维连·塔塔尔斯基是一名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作品展示的是以其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在商业文化中迷失自我、走向异化的图景。该文对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郑永旺的《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是国内佩列文创作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详尽阐释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语境中的佩列文现象,论证了《夏伯阳与虚空》作为后现代经典的理论合法性,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夏伯阳与虚空》所蕴含的禅宗思想,解析了文本的互文性和游戏性写作策略。李君在《对维克多·佩列文〈“百事”一代〉的后现代主义解读》中对该作品的内容、创作背景等作了介绍,对作品中现实异象和虚幻图景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阐述了互文、语言游戏等创作手法。祖艳在《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一文中关注佩列文创作中的“异化”主题与互文写作策略,并将《昆虫的生活》与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对比研究。应当指出的是,祖艳分析了佩氏创作中的“人的异化”“知识分子的异化”,乃至“现实的异化”的现象。她将《“百事”一代》和《夏伯阳与虚空》的主人公视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他们的精神异变进行了简略的阐释。刘辉辉在《从艾特玛托夫到佩列文——神话诗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当代文学》中对佩列文进行了专章论述。他通过对佩氏代表作品中人物形象神话原型的嬗变、人物的异化和作品的神话时空观的阐释来解析佩列文的神话诗学。
中国学界对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人物研究:塔·托尔斯泰娅是为数不多的俄罗斯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与柳·彼得鲁舍芙斯卡娅、柳·乌利茨卡娅一道被称为“俄国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她的《野猫精》已被译成中文,且在中国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周湘鲁的《过去,未来,还是现在?——评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长篇新作〈克澌〉》一文简要介绍了该作品,并对其进行了诗学分析。她认为《克澌》是一部以另类方式解读俄罗斯历史的寓言式作品。她将主人公贝内迪克特视为“民众”的代表,尼基塔·伊凡内奇则是知识分子代表,认为作品的主题之一是“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颇为遗憾的是,文中没有对该主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阐释,但不可否认,这是对《野猫精》较早的相对全面的论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谢春艳的《后现代语境下的人性裂变——评达吉雅娜·托尔斯泰娅的小说〈野猫精〉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从物种的退化、兽性的衍生和精神缺失三个角度解读《野猫精》中的女性形象。陈训明在《野猫精》的译序《哈哈镜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文中认为,主人公贝内迪克特是当时文化生态中的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尼基塔·伊凡内奇则更像完美的知识分子。贝内迪克特的言行彰显的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固有的缺陷: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耽于幻想却又不能脱离现实,自命不凡、骄傲清高而又盲目屈从,往往难以抵挡权力和金钱的引诱,乃至堕落到与掌权者、阴谋家狼狈为奸的地步。
田璐在硕士学位论文《塔·托尔斯泰娅小说诗学特征探析》中从传承视角对作品表现出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许丽莎在《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一文中对该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梳理,对作品中人的异化主题进行了简要解析,对作品蕴含的“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关系”等文化内涵进行了概论,并对文本的叙事策略进行了阐释。徐子燕在《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后现代思维模式和结构模式》一文中将《野猫精》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为“知识分子精神代表”、“俄罗斯知识分子庸俗代表”和“徘徊于两者之间的知识分子”三类,并简单说明了三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特性。
中国学界对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中的人物研究:国内学界对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的阐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段丽君的专著《反抗与屈从》和论文《女性“当代英雄”的群像》是关于彼氏创作研究较为重要的成果。专著和论文分别对彼氏作品中的主题和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且解析了彼氏代表作的艺术手法。王卓的学位论文《论彼得鲁舍芙斯卡娅作品的悖论艺术手法》将“悖论”作为彼氏创作的核心要素,分别从人物形象及其生存语境、作品情节设置等角度阐释了彼氏创作悖论性,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悖论性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中国学界对波利亚科夫创作中的人物研究:波利亚科夫被俄罗斯文坛前辈谢尔盖·米哈尔科夫称作“最年轻的经典作家”。他的代表作《羊奶煮羊羔》《无望的逃离》风靡全球,它们也都有了中文译本。然而,我们认为,虽然学界针对波利亚科夫的研究已经初现规模,但还远没有达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程度。张建华在《俄罗斯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裂变的云图——评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一文中对尤里·波利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进行了深入解析,通过对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巴士马科夫、斯拉宾逊、盖尔克、尤纳克、阿瓦尔采夫等一系列沉沦与堕落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展示了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探求个体存在意义和生命本体内涵时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分裂,也即独特的“艾斯克帕尔”文化现象。秦晓鹰的《酒醉酒醒时 情爱情深处——评介俄罗斯当代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和牧野的《生活在别处——小议〈无望的逃离〉中的“逃离”》对该作品做了简单的介绍。张文娟的《一幅令人玩味的风情画卷——评〈无望的逃离〉的语言特色》重点关注的是该文本体现的作家创作的词汇风格。
邓玉在硕士学位论文《自由时代的一声叹息——俄罗斯当代小说〈无望的逃离〉使命感浅论》中分析了巴士马科夫、斯拉宾逊等人物,他们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文化语境中阴暗负面的人性弱点无限膨胀,精神世界逐渐崩塌,沦为废墟;简述了人物性格的扭曲和异变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学界对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实中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论述。各类著作多从史学角度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属性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解析,并对该群体形成的文化语境进行了系统阐释。同时,我们注意到学界对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有部分文章对新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有所涉及,而对该问题的系统论述几乎未曾见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所有上述文献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