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鼎惊变

民国十七年三月初七的雨,带着洞庭湖特有的腥气,将长沙城外的乱葬岗浇得泥泞不堪。郑怀仁趴在盗洞边缘,湿透的短褂紧贴着少年单薄的脊梁,后颈处那道月牙形伤疤在雨水中泛着微光——这是去年中元节替三叔公挡下尸毒爪留下的印记。

“小少爷!这土不对劲!“

老仆张德顺佝偻着钻进盗洞时,煤油灯映出他袖口磨损的暗纹。那是郑家仆役特有的青竹纹,自打光绪二十年起,张家三代人都穿着这样的衣裳。此刻老人枯槁的手指正死死攥着洛阳铲,铲柄上三道新添的刻痕还在渗着木屑——按发丘一脉的规矩,每遇凶穴便刻一痕,三痕即止。

郑怀仁的指尖刚触到洞壁就缩了回来。那些暗红色“泥土“竟是无数细如胎发的线虫,正顺着雨水汇聚成古老的殄文“九龙归渊“。更诡异的是,这些虫群组成的文字在流动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千万人压着嗓子在诵经。

“三叔公说过,辨凶符燃九头蛇影,当断龙脉...“少年喃喃自语,却见张德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老人从怀里掏出的铜烟斗滚落在地,斗身雕刻的饕餮纹里渗出黑色黏液——这是郑家特制的驱虫烟,此刻却在虫群包围中诡异地熄灭了。

发丘天官印突然在怀中发烫。青铜印纽的螭龙双目渗出朱砂,在少年掌心灼出“戊辰大凶“的篆文。这灼痛让他想起七岁那年,祖父握着他在祠堂临摹《发丘秘录》的场景。檀香缭绕间,老人枯瘦的手指划过“血鼎现世“的插图:“怀仁你看,这鼎耳云雷纹要逆刻三转,若遇顺纹者...“

盗洞深处传来的青铜颤音打断了回忆。郑怀仁将煤油灯缓缓下放,绳结在掌心勒出深痕。当昏黄的光线扫过三丈深的坑底时,他闻到了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父亲书房里常年飘着的龙涎香,此刻却混着浓重的血腥气扑面而来。

六具尸体浸泡在血色黏液里,最靠近鼎口的那具突然抽搐着扬起头颅。腐烂的面皮下,郑怀仁认出了三叔公左耳缺失的耳垂——那是二十年前长沙鼠疫时被流弹所伤。更骇人的是穿透尸体的九条铁链,浸泡在血泊中的链节竟生出细密鳞片,宛如活蛇般缓缓蠕动。

“戊辰年三月七,忌动土。“张德顺突然念起黄历,浑浊的眼中映出鼎身蟠螭纹的变化。那些本应静止的纹路此刻像血管般鼓动,将黏液泵向鼎口逐渐成型的人脸。老人枯瘦的手指突然抓住少年手腕:“少爷快走!这是九渊祭坛的...“

爆炸声裹挟着热浪掀翻了盗洞口的草席。郑怀仁被气浪掀翻在地,后脑重重磕在墓碑上。碎裂的青石板上,“光绪三十四年卒“的字样被鲜血染红,恍惚间他看见张德顺扑向盗洞口的背影——老人左臂衣袖尽碎,蛛网状黑纹正顺着血管爬向心口,那些纹路里流动的银光,竟与三年前父亲失踪前夜画在窗棂上的符咒如出一辙。

七道身影从雨幕中浮现。为首者灰呢洋装的下摆钉着铜制镇魂铃,金丝眼镜后的瞳孔泛着水银冷光。郑怀仁注意到他腰间悬着的九枚铜钱——最末那枚“开元通宝“的“元“字正在扭曲,化作“九空无界“的阴刻小篆。

“穿云箭。“少年盯着对方手中乌木复合弓,箭尾铜铃的声响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这是天官盟典籍里记载的搬山凶器,淬炼时需将箭镞埋入守墓人祖坟四十九日。去年腊月,二叔就是在岳阳中了这样的箭,尸身运回来时,心口还插着刻满梵文的青铜箭头。

第二支箭破空而来时,郑怀仁看清了箭镞上的血槽——那不是寻常的放血槽,而是密密麻麻的殄文咒语。张德顺的镇煞诀尚未结完,箭矢已穿透老人咽喉。鲜血喷溅在少年脸上时还是温热的,就像去年除夕守岁时,老人给他端来的那碗甜酒冲蛋。

“郑家的孩子。“日本人用关西腔中文说道,指尖的青铜镜残片映出血鼎异变。镜中鼎口人脸已变成祖父模样,而最末那条铁链拴着的,赫然是失踪三年的父亲!郑怀仁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父亲右手的六指特征,与三年前那个雨夜轻抚他额头的手掌完全重合。

鎏金盒子弹开的瞬间,六枚发丘印仿品散发出腐臭味。少年认出其中一枚印纽缺角的,正是去年中元节被军阀抢走的赝品。当时三叔公笑着说“赝品噬主“,三日后那个军阀就暴毙在怡红楼,据说死时浑身爬满红线虫。

青铜鼎突然发出编钟般的颤鸣。郑怀仁感觉怀中的发丘印在发烫,鼎口喷出的血柱里竟裹着半块青玉令牌。入手冰凉的瞬间,他听见鼎中“父亲“用儿时哄他入睡的腔调呢喃:“怀仁...印血相融...“

九空铜钱组成的北斗阵在血光中崩解。郑怀仁看着首领的右手迅速石化,忽然想起八岁那年偷玩印泥被父亲责罚。书房昏黄的灯光下,父亲握着他的手指蘸朱砂:“发丘印不是死物,它记得所有主人的血。“

暴雨中的逃亡比想象中艰难。湿透的布鞋陷进泥沼,城南胭脂铺的招牌在雨幕中忽隐忽现——那是去年七夕,周家小姐玉儿硬拉他来买桂花头油的地方。当时少女指尖的银光,此刻竟与张德顺死前手臂上的纹路重合。

“叮——“

铜钱声从四面八方涌来。郑怀仁摔进竹林时,发现自己的瞳孔在黑暗中泛着幽绿——这正是《发丘秘录》记载的“夜视瞳“初现之兆。三年前那个雨夜,父亲书房透出的绿光,原来并非他以为的错觉。

脚边的铜钱孔里嵌着微型照片。1923年洛阳金村周墓前,祖父将青玉令牌递给长衫男子的瞬间被定格。那人腕间的青蛇刺青让郑怀仁浑身发冷——正是此刻怀中的半块令牌背面雕刻的图案。

照片背面血字“戊辰年四月银血现“下方,还有行小楷:“周氏女婴生于酉时“。雨幕深处的城隍庙轮廓渐显,郑怀仁却听见鼎中“父亲“最后的警告混在雨声中:“别相信...记忆重置后的...“

当发丘印的灼痛蔓延至心口时,少年突然明白了祖父临终时没说完的话——祠堂横梁上那道深褐色的痕迹,不是陈年血迹,而是某个前辈发丘天官印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