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怎样理解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我看来,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这应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当代阐释”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王海锋博士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当代阐释》(以下简称《当代阐释》)一书,具体地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深入地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具体探索,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里,我着重谈三个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这取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所形成的新世界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地探讨三个重大问题:一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使命”的革命,二是马克思所实现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三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形态”的革命。首先,从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沿着“独立的哲学”的逻辑追寻“世界何以可能”,而是以承担“创建新世界”的使命去追寻“解放何以可能”。发现历史规律和实现人类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使命。其次,从理论硬核或解释原则上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以变革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而实现的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摧毁,因而构成了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革命。这里的实质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革命,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历史观,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变革?能否理解马克思以历史为解释原则而实现的唯物主义革命,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质。再次,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并不是简单地“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是把黑格尔的思想的内涵逻辑变革为马克思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并具体地表现为列宁所说的作为“大字的逻辑”的《资本论》。这就是马克思的以历史为理论硬核和解释原则而实现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质内容是新历史观,这种新历史观的真实意义是新世界观。

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以及这三个批判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当代阐释”的又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当代阐释》一书认为,梳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变革或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变革同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紧密相关,这三个批判内在交织构成其思想发展的整体性逻辑体系。《当代阐释》的研究表明,(1)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诞生根源于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社会现实批判,马克思将哲学关注的焦点从抽象的思辨概念反思转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由此洞察到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短暂性”,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以及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2)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彻底地实现了对包括黑格尔思辨哲学在内的一切德国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一切思辨形而上学及其存在论基础的超越,把“直观的、客体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能动方面被抽象发展”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变革为“历史的”、“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3)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整个思想的变革中,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近40年,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深入到以“资本”为主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把对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把“历史”的内涵逻辑深化为“资本”的内涵逻辑,在对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重新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探索到了新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当代阐释》的上述理解向我们呈现了马克思思想变革的历史进程,绘制了一幅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史画卷,勾勒出作为整体性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肖像”。

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在场?这是《当代阐释》所论述的又一重大问题。理论生命力向来取决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变革力,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更不是僵硬、封闭的理论体系。只有在破解时代变迁所遭遇到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问题和人类性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彰显理论的生命力,进而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毛泽东曾倡导,我们不能像那些“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并进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起来,只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当代阐释》的目的可能也在于此。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毕业论文《论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当代阐释》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前者由我指导,主要立足于“基础开掘”,后者为作者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着眼于“当代阐释”。这两者的有机整合,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比较深入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学术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凡事,而是要付出汗水的思想的劳作。希望作者在学术探索的路上时刻保持对学术的热情与敬畏,志存高远也思存高远,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人生!

是为序。

孙正聿

201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