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暗礁

一九八五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槐香农具厂迎来了建厂以来最热闹的日子。两辆挂着省城牌照的卡车缓缓驶入厂区,车上装着从苏联海运来的K-7M型农机全套图纸和样机零件。程卫东站在新建的厂房门口,手心沁出的汗水把签字笔都浸湿了。

“程厂长,请在这里签字。“戴眼镜的省外贸局干部指着交接单,“注意核对箱数。“

程卫东弯腰签下名字时,听见身后工人们兴奋的窃窃私语。张建军站在最前排,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脸颊上的伤疤,眼睛死死盯着那些印着俄文的木箱。自从上个月与沃罗宁会面后,这个年轻人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泡在车间里画图,连吃饭都要人催。

“开箱验货吧。“外贸局干部递过一把撬棍。

木箱打开的瞬间,机油和新鲜木材的气味扑面而来。程卫东小心翼翼地取出第一捆图纸,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俄文和复杂的公式。张建军一个箭步冲上来,手指颤抖地抚过那些蓝图,嘴里念念有词。

“这个传动结构......“他突然停在一页上,眉头紧锁,“不对劲。“

程卫东凑过去:“怎么了?“

张建军没回答,快速翻动图纸,最后抽出一张铺在地上:“看这个减速箱设计,压力计算有问题!“他指着某个公式,“按这个参数,满载运行两百小时就会开裂!“

外贸局干部闻言脸色大变:“不可能吧?这可是苏联定型产品......“

“建军说得对。“程卫东仔细检查后沉声道,“这个应力集中点没考虑疲劳系数。“

现场一片哗然。工人们面面相觑,几个年轻学徒交头接耳:“苏联老大哥的东西也会出错?“

“安静!“程卫东提高嗓门,“先把所有图纸搬进技术室,建军带人连夜检查。王会计,给省里发加急电报。“

夜幕降临,技术室的灯光亮如白昼。张建军和两个老工人伏在长桌上,用放大镜逐行检查图纸。程卫东端着姜晓兰熬的鸡汤进来时,发现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张建军戒烟两年了。

“先吃点东西。“程卫东把碗推到他面前,“发现多少问题?“

张建军揉着通红的眼睛:“目前找到三处设计缺陷,都是关键部件。“他压低声音,“东哥,这不对劲。K-7M在苏联已经量产,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你的意思是......“

“有人故意修改了图纸。“张建军的声音几不可闻,“不是沃罗宁,他绝不会......“

程卫东的后背一阵发凉。他想起上周接到的那个奇怪电话,对方自称是省农机所的,问了很多关于技术合作细节的问题。当时忙着扩建厂房,他没多想就回答了。

“继续查。“程卫东拍板,“所有有问题的部件,咱们自己重新设计。“

凌晨三点,姜晓兰挺着肚子来送夜宵时,发现技术室的门缝里还透着光。推门进去,只见程卫东和张建军头碰头地趴在地上,周围散落着几十张草图。小程槐蜷缩在角落的长椅上睡着了,身上盖着程卫东的外套。

“歇会儿吧。“姜晓兰把热腾腾的肉包子放在唯一干净的凳子上,“问题很大?“

程卫东抬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比想象的严重。如果按原图生产,会出大事故。“

张建军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渗出一丝血迹。姜晓兰惊呼一声,连忙递上手帕。

“没事......“张建军勉强笑笑,“老毛病了。在农场落下的肺伤,一着急就......“

姜晓兰不由分说地拉他起来:“都去睡觉!天亮再继续。“

“不行!“张建军挣脱她的手,“省里明天就派专家来验收,我们必须......“

“什么?“程卫东猛地站起来,“谁说的?“

“刚才你出去时,县工业局来电话......“张建军的声音越来越低,“说接到举报,怀疑我们骗取国家贷款,明天联合调查组就到。“

姜晓兰的手下意识护住腹部。这几个月来的辛苦、期待,难道要功亏一篑?她看向丈夫,程卫东的脸色已经由惊愕转为坚毅。

“晓兰,你先带槐儿回家。“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建军,把问题最严重的几张图纸找出来,其他的先不管。“

“东哥,你的意思是......“

“将计就计。“程卫东的眼中闪着姜晓兰从未见过的冷光,“既然有人设局,咱们就看看幕后是谁。“

第二天上午九点,三辆吉普车开进厂区。程卫东穿着崭新的中山装,带着全体工人在门口列队迎接。为首的省里干部是个方脸浓眉的中年人,自我介绍姓赵,是省机械工业厅质检处的。

“程厂长,听说你们对苏联图纸有异议?“赵处长开门见山,“这可是重大外交事件啊!“

程卫东不卑不亢:“我们发现几处技术疑点,正在核实。“

“核实?“赵处长冷笑,“你们一个乡镇小厂,有什么资格质疑苏联专家的设计?“他转向随行人员,“把图纸和样机封存,带回省里检验!“

“且慢。“程卫东拦住他们,“这批图纸是沃罗宁同志亲自交接的,如果要封存,需要他本人或外贸局在场。“

赵处长的脸色变了变:“你......“

“而且,“程卫东继续道,“我们已经根据发现的问题,做了初步改良。“他示意工人掀开旁边机器上的防尘布,“这是连夜赶制的试验机,正好请领导指导。“

赵处长盯着那台明显经过改装的机器,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带来的技术员凑上去检查,很快低声汇报:“处长,确实有几处结构改了,看起来更合理......“

“胡闹!“赵处长突然发飙,“谁允许你们擅自改动定型设计的?这是破坏中苏技术合作!“

现场一片死寂。姜晓兰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这一幕,心跳如鼓。突然,她注意到赵处长身后一个年轻人正偷偷记录着什么,那人胸前别着《科技日报》的记者证。

“程厂长,“记者突然开口,“能详细介绍一下你们的改良思路吗?“

赵处长厉声打断:“不许报道!这事要严肃处理!“他指着程卫东,“你们厂暂停生产,等待调查!“

就在这时,大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车门打开,走下来的竟是满头白发的沃罗宁!苏联专家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中苏友好协会的徽章,身后跟着省外事办的翻译。

“怎么回事?“沃罗宁用俄语问道,目光扫过僵持的人群,最后落在张建军身上。

赵处长瞬间变了脸色,快步迎上去:“沃罗宁同志,您怎么来了?我们正在......“

“检查图纸?“沃罗宁打断他,从公文包取出一封信,“莫斯科刚发来的更正说明。K-7M图纸在运输过程中部分数据丢失,这是补充材料。“

翻译迅速将信的内容转述给大家。原来苏联方面早就发现图纸有误,特意派沃罗宁亲自送来更正说明,没想到正好赶上这场风波。

赵处长的额头渗出冷汗:“这......这是个误会......“

“不是误会。“程卫东上前一步,“赵处长,您昨天就派人打电话摸底,今早又突然袭击检查,分明是......“

“程卫东!“赵处长厉声喝止,“注意你的言辞!“

沃罗宁突然说了句俄语,翻译犹豫了一下:“沃罗宁同志说...他认识这位赵同志。七三年在黑龙江农场,赵同志是保卫科长。“

张建军闻言猛地抬头,右脸的伤疤涨得通红。姜晓兰瞬间明白了什么——这个赵处长,很可能就是当年追捕张建军的人!

现场气氛剑拔弩张。最终省外事办的干部打了圆场,建议各方坐下来谈。会议室里,沃罗宁展示了莫斯科设计院的公章文件,证实图纸确有部分数据需要更正。那位记者则全程记录,不时提问。

“程厂长,“记者最后问,“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些专业问题的?“

程卫东看向张建军,年轻人紧张得手指发抖。就在这时,姜晓兰挺着肚子走进来,将一杯热茶放在张建军面前。

“我们厂有优秀的技术团队。“程卫东平静地说,“特别是张技术员,他在农机维修方面有十几年经验。“

会议结束后,赵处长灰溜溜地走了。沃罗宁留下来参观了厂房,对改良后的样机赞不绝口。临走时,他把张建军叫到一边,用俄语交谈了很久。姜晓兰看见张建军先是摇头,最后终于点了点头,两人郑重地握了握手。

“他说什么?“回去的车上,程卫东忍不住问。

张建军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他向我道歉,还说...想推荐我去莫斯科进修。“

“真的?“姜晓兰惊喜道,“这是好事啊!“

张建军摇摇头:“我拒绝了。“他摸了摸脸上的疤,“我的根在这里。再说......“他难得地笑了,“东哥的厂子离不开我。“

当晚,程卫东在新建的职工食堂摆了庆功宴。工人们举着酒杯,庆祝厂子渡过难关。姜晓兰因为孕期不能喝酒,以茶代酒敬了张建军一杯。

“建军,今天多亏了你。“她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发现图纸问题......“

“是咱们一起发现的。“张建军不好意思地挠头,“东哥才是真厉害,临危不乱。“

程卫东笑着给两人夹菜:“行了,别互相吹捧了。明天开始,全力生产改良型!“

夜深了,姜晓兰和程卫东手牵手走回家。四月的晚风带着花香,远处传来蛙声一片。姜晓兰突然停下脚步,按着肚子“哎哟“一声。

“怎么了?“程卫东紧张地问。

姜晓兰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肚子上:“你闺女在踢我呢,看来是个急性子。“

程卫东感受着掌下有力的胎动,突然红了眼眶:“晓兰,今天要是......“

“没有要是。“姜晓兰打断他,“咱们闯过来了。“她望向星空下的厂房轮廓,“东子,我有个想法。等孩子出生后,我想在厂里办个夜校,教工人们文化课和技术理论。“

程卫东紧紧搂住妻子的肩膀。月光下,两人的影子融合在一起,长长地拖在地上,指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厂房。那里,新安装的“槐香农具制造厂“招牌在夜色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