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三天,长沙飘起了小雪。陈晓阳站在学生超市的货架前,仔细比对着两盒营养品的价格。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给家人买礼物——过去一个月,他通过帮图书馆整理书籍和周末家教,攒下了八百多元。

“买这个吧,对中老年人关节好。“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陈晓阳回头,看见苏晴指着货架上一盒葡萄糖胺胶囊,她鼻尖冻得微红,围巾上还沾着几片未化的雪花。

“你怎么在这儿?“陈晓阳惊讶地问。

“来买回家的东西啊。“苏晴从购物篮里拿出一包咖啡豆,“我爸就认这个牌子。你什么时候的车?“

“明天上午。“陈晓阳拿起苏晴推荐的营养品,又选了一盒红枣核桃粉,“从来没这么久没回家,有点紧张。“

苏晴歪着头看他:“紧张?回家有什么好紧张的?“

陈晓阳张了张嘴,却说不出所以然。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明白这种莫名的情绪从何而来。或许是因为这半年的变化太大,他不再是离家的那个县城少年,却又说不清自己变成了谁。

结账时,苏晴坚持用会员卡帮陈晓阳打了折。走出超市,雪已经停了,但空气依然冷冽。两人并肩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呼出的白气在空中交织。

“寒假有什么计划?“苏晴问道。

“陪父母,看看老朋友,可能去以前的中学转转。“陈晓阳顿了顿,“你呢?“

“全家去海南过年,外婆在那里买了房子。“苏晴踢开路上的一小块积雪,“对了,开学后支教社团有招新,你想参加吗?我上学期加入了,挺有意义的。“

陈晓阳眼睛一亮:“好啊,正好实践部也需要相关活动。“

他们在岔路口道别。回到宿舍,赵家豪正在收拾行李,他的飞机今晚起飞。

“最后检查一下,充电器、钱包、护照...“赵家豪念念有词,抬头看见陈晓阳,“嘿,给家人买礼物了?“

陈晓阳点点头,小心地把礼物装进背包。

“对了,下学期我准备组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赵家豪突然说,“项目是乡村教育APP,正好适合你的背景,有兴趣加入吗?“

陈晓阳愣住了:“我?我对创业一窍不通。“

“但你对乡村教育有切身了解啊。“赵家豪拍拍他的肩膀,“别急着回答,寒假好好考虑一下。“

第二天清晨,陈晓阳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五小时的车程,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逐渐变成田野和山丘。当广播报出“青岩镇“三个字时,他的心跳突然加速。

站台比记忆中更破旧了。陈晓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了父亲——他比半年前更瘦了,鬓角的白发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刺眼。

“爸!“陈晓阳快步走过去。

父亲接过行李箱,上下打量他:“长高了,也壮实了。“简单的一句话,却让陈晓阳喉头一紧。

回家的路上,父亲问了许多关于大学的问题,陈晓阳一一回答,却刻意省略了那些艰难适应的部分。镇子似乎变小了,街道比记忆中狭窄,店铺的招牌褪色了不少。

推开家门,炖肉的香气扑面而来。母亲从厨房跑出来,眼睛一下子就湿了:“怎么穿这么少?长沙不比家里冷吗?“

陈晓阳任由母亲摸着他的脸和手,那双手粗糙而温暖。他拿出礼物,母亲责怪他乱花钱,却马上把营养品放进了柜子里最显眼的位置。

晚饭后,邻居们陆续来串门,都想看看陈家的大学生。王婶带着上高中的儿子,非要陈晓阳讲讲大学生活;李叔拎来自家酿的米酒,说让“文化人“尝尝;就连镇上的副镇长也来了,拍着陈晓阳的肩膀说他是“全镇的骄傲“。

陈晓阳应付着各种问题,心里却有种奇怪的感觉——这些人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眼中的“大学生陈晓阳“似乎与他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纱。

客人们离开后,陈晓阳帮母亲收拾碗筷。厨房的灯泡换了新的,但墙壁上的裂缝还在,水龙头依然漏水。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景象,现在却让他感到一丝不适。

“妈,家里怎么不修修这些?“他忍不住问。

母亲笑了笑:“能用就行,省下钱给你上学用。“

陈晓阳的手顿住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长沙的一杯奶茶钱,够家里用上好几天。

夜里,躺在熟悉的硬板床上,陈晓阳久久无法入睡。半年的城市生活像一场梦,而现在,这个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家反而让他感到一丝不自在。这种认知让他充满愧疚。

第二天,陈晓阳去了母校青岩中学。校园没什么变化,只是操场边的梧桐树又粗了一圈。曾经的班主任刘老师现在当了年级主任,热情地邀请他给高三学生做分享。

“讲讲大学生活,激励激励这些孩子。“刘老师说,“今年有好几个学生成绩不错,但家里不让考大学,觉得早点打工实在。“

站在曾经听课的教室里,面对着几十双好奇的眼睛,陈晓阳突然不知从何说起。他准备了学习方法的分享,但看到台下学生朴素的衣着和桌上磨损的课本,他改变了主意。

“大学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高楼大厦,而是认识到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陈晓阳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在师大,有同学高中就出版过小说,有同学能说四国语言,也有同学像我一样,来自小地方,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

教室里安静得出奇。

“但正是这种差距,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陈晓阳继续说道,“它不只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更是为了让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将来能多些选择,少些无奈。“

分享结束后,一个瘦高的男生追了出来:“学长!能留个联系方式吗?我叫刘强,想考湖南师大!“

陈晓阳看着这个仿佛自己一年前翻版的少年,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手机号和QQ号。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他说,突然理解了当初苏晴对自己的帮助意味着什么。

除夕夜,陈家做了丰盛的年夜饭。母亲特意包了陈晓阳最爱吃的韭菜饺子,父亲难得地喝了两杯酒。看着电视里热闹的春晚,陈晓阳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偷偷看了眼手机,班级群里大家正在互发祝福,苏晴发了一张全家在海边的合影,笑容灿烂。

大年初五,陈晓阳去了几个初中同学家拜年。有人已经在外打工两年,有人准备结婚,还有人整天泡在镇上的麻将馆。他们客气地称他“大学生“,言语间却有了无形的距离。

“还是你有出息,我们这些人就这样了。“在县城KTV打工的王磊递给他一支烟,陈晓阳摆手拒绝,对方便笑了,“忘了你们文化人不抽烟。“

返程前一天晚上,陈晓阳发现母亲偷偷往他行李箱里塞了一叠钱。他执意退回去,母子俩推来推去,最后母亲眼圈红了:“你在外面别太省,家里不缺这点。“

长沙的校园在冬日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推开512宿舍门,赵家豪已经回来了,正对着电脑噼里啪啦地打字。

“嘿!正好!“赵家豪跳起来,“来看看我们的创业计划书初稿!“

陈晓阳放下行李,凑到电脑前。屏幕上是一份名为“乡村教育互联计划“的商业计划书,旨在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技术部分李斌负责,市场调研需要你帮忙。“赵家豪兴奋地说,“你的亲身经历是无价之宝!“

陈晓阳翻阅着计划书,一种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他一直视为短板的山村背景,在这里竟然成了优势。

开学第一周,陈晓阳和苏晴一起报名了支教社团。面试时,社长对陈晓阳的经历很感兴趣:“你这周末有空吗?我们有个团队去长沙县农村中学,正好缺人。“

于是周六清晨,陈晓阳和苏晴与其他五名志愿者一起乘上了前往长沙县的中巴车。苏晴负责英语教学,陈晓阳则被安排分享学习经验。

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直到自由提问环节,一个初三女生怯生生地问:“学长,你是怎么克服自卑的?我们老师总说城里学生比我们强太多...“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陈晓阳看着台下几十双期待的眼睛,心跳加速。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说出真实想法。

“我曾经也这么想,直到我发现,差异不等于差距。“他的声音逐渐坚定,“你们可能没去过博物馆,但认识山里的每一种草药;可能没学过钢琴,但会唱原汁原味的山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不是负担。“

回程的车上,苏晴轻声说:“你今天讲得真好。“

陈晓阳摇摇头:“我只是说了实话。你知道吗?那些孩子让我想起了刘强——就是我寒假认识的那个高三学生。他昨天还给我发消息,说模拟考进了全县前五十。“

“这就是支教的意义。“苏晴的眼睛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琥珀色,“有时候,一个榜样就能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三月的长沙,春意渐浓。支教活动后,陈晓阳变得异常忙碌,除了常规课业,还有周教授的课题研究、赵家豪的创业计划、学生会的实践部工作,以及每周一次的支教社团活动。但与上学期不同的是,这种忙碌不再让他慌乱,反而充满成就感。

尤其令他期待的是每周与苏晴一起准备的支教课程。他们经常在图书馆讨论到很晚,苏晴擅长设计互动游戏,陈晓阳则总能提出贴合农村学生实际的教学建议。一个周四的雨夜,他们为了完善第二天的教案,一直工作到图书馆闭馆。

“看来又得翻窗了。“苏晴看着已经锁上的大门,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陈晓阳跟着她绕到侧面的应急出口,苏晴熟练地推开半掩的窗户,轻盈地跳了出去。轮到陈晓阳时,他笨手笨脚地差点摔倒,苏晴赶紧扶住他。两人在雨中奔跑,最后躲进了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

“湿透了!“苏晴抖了抖头发上的水珠,笑着看向同样狼狈的陈晓阳,突然愣住了。

“怎么了?“陈晓阳问。

苏晴伸手拂去他肩上的水珠:“没什么,就是...你变了。“

“变好还是变坏?“陈晓阳半开玩笑地问,心跳却莫名加速。

“变自信了。“苏晴的声音轻柔,“记得第一次在图书馆见到你时,你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陈晓阳注视着苏晴被雨水打湿的睫毛和闪闪发亮的眼睛,一种强烈的冲动突然涌上心头——他想告诉苏晴,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都是老师教得好。“

苏晴笑了,在温暖的灯光下,她的笑容让陈晓阳想起了家乡山间绽放的野花,简单而美好。

那晚之后,陈晓阳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忽略的细节:苏晴思考时会无意识地卷起发梢,开心时右眼角会有个小小的褶皱,闻到桂花香时会深深吸气...这些发现让他既甜蜜又惶恐。

四月初,赵家豪的创业团队获得了校内选拔赛的第一名,将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庆功宴上,赵家豪兴奋地宣布:“评委特别表扬了我们的市场分析部分,说具有真实洞察力!这多亏了晓阳!“

团队成员纷纷向陈晓阳敬饮料,他不好意思地接受祝贺,心里却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不再只是团队中的“农村同学“,而是凭借真才实学赢得了尊重。

回宿舍的路上,微醺的赵家豪搂着陈晓阳的肩膀:“说真的,你下学期要不要正式加入我们?毕业后说不定能一起创业。“

“我?创业?“陈晓阳从没想过这种可能性。

“当然!你知道现在多少投资人看好教育扶贫项目吗?“赵家豪挥了挥手,“你有我们都没有的东西——真实的经历和同理心。“

躺在床上,陈晓阳回想这半年的变化。去年此时,他还是个为微积分焦头烂额的大一新生;而现在,他有了研究方向、创业伙伴,还有...苏晴。想到她,陈晓阳心里泛起一阵温暖的涟漪。

他拿出手机,翻到相册里那张寒假前和苏晴在校园雪地上的合影。照片里的他们肩并肩笑着,雪花落在头发和肩膀上,像撒了一层糖霜。陈晓阳轻轻抚过屏幕,第一次勇敢地承认:他喜欢苏晴,不仅仅是作为朋友或学姐的那种喜欢。

窗外,春天的夜风轻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回应他心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