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翻译断想:乐此不疲的“再创作”艺术
- 刘荣跃
- 9字
- 2025-05-12 17:40:30
第一章 我与文学翻译
我的文学翻译之路
我从事文学翻译这一行,也许有点特别。记得当时,在偌大一个四川省,像我这样的人似乎就一个或屈指可数。曾参加了几次省翻译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同仁们也把我视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是呀,一般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多为大学教授,或至少与大学、出版部门有关。而我在一个机关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居然在文学翻译上干出了点成绩,那时就已翻译出版个人译著十多部。并且我与出版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的译著将不断问世。有关部门对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彰和奖励,使我倍受鼓舞,决心在这崇高的文化事业上做出更多贡献。
我是凭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并引以为豪。我始终认为,人一生要干一番事业,更多的知识靠自学得来。能读大学、读名牌大学当然好,但如果以后不继续自学提高,知识总是很有限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多少时间是在自学,可想而知。许多名家的亲身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受十年动乱影响,我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初中毕业即下乡当知青。我为此困惑过,但并未灰心。我相信“事在人为”这个成语,多年来“有志者,事竟成”一直鼓舞着我,使我得以战胜重重困难。处于我这样的环境,要在文学翻译上闯出一条路来,难度不言而喻。然而什么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帆风顺当然好,坎坷曲折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磨练你的意志,使你变得更加坚强。
我十九岁时喜爱上了英语。那时主要跟着收音机自学,是收音机把我带进了英语大门,因为初中时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说分秒必争也不为过。休息时间、节假日几乎全部用上了。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感到充实而快乐。虽然十年动乱夺去了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时间,但我们又有幸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能有机会奋起直追。
当时自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保证时间,因为我首先得完成好本职工作。关于争夺时间一事,我至今脑中还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也算是我人生中的“佳话”吧。为争取时间,我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在灯下读书,一晚也不愿耽搁。记得那时在播《血疑》、《霍元甲》等电视剧,别人看得火热,我仍然学自己的。要取得成绩,没有毅力怎么行呢?
就这样,我一本书又一本书地啃,自学完了《许国璋英语》、《徐燕谋英语》、《俞大烟英语》(后两种英语为《许国璋英语》之后的五至八册)、《灵格风》、《英语900句》、《美国文学精华》(三种教材均为原版)、《高级英语》等等。总之,除大学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外,我还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不断丰富自己。1985年我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次考二至三门课,并且全部一举通过。我能比较轻松地通过各科考试,原因在于提前认真读了不少书,基础打得较扎实。由于成绩优良,表现突出,1987年我被评为四川省内江市高教自考优秀毕业生。
尽管如此,像我这种处境的人,要打入文学翻译的圈子,困难还相当多。这主要表现在资料不足、信息闭塞上。从哪里弄到外文书籍?怎样向刊物投稿(那时还谈不上与出版社联系)?我均不得而知。后来经过努力,我了解到可以订阅外国原版书,于是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钱买外文书。是啊,为了热爱的事业,有什么不愿付出的呢。这方面,我在周围也很特殊,因为太多的人几乎不买什么书,而是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管它的,人各有志,走自己的路吧。
拥有较多的书后,我一方面贪婪地读着,吸取知识的营养,另一方面就开始了翻译实践,把喜爱的作品译成中文,并试着向刊物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的我要发表一篇译作,谈何容易!我面临的是一次次退稿,或石沉大海。但我从不灰心,而是不断学习,探索,总结,不断投稿。我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失败虽然使我苦恼不安,但希望更使我精神振奋。终于,1985年我的第一篇译作、介绍艾森豪威尔轶事的《考验勇气的时刻》在《读者文摘》上发表了。眼见自己的译作变成铅字,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我感到来之不易的果实最为甜蜜。这样,我跨出了文学翻译的第一步,后来便每年都有作品陆续问世。
这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译书出书,这是追求的升华。学生时代我感到出书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现在自己竟然也有了这个念头!我为这一想法而兴奋激动。可我所面临的,又是一道巨大难关:译什么书?怎样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喜欢哪些书?等等问题令我困惑不解。这里,又有了一件我永生难忘的事,每当想到它我总是满怀感激,因为这是我从事文学翻译的一次重大转折。
有一天,四川省老作家曾渊如老师推荐我看一篇谈翻译的文章,作者是某大学的一名文教授。我读后深有同感,经过一番周折,设法给文老师寄去了一封信,谈我的感想和困境,寻求帮助。没想到很快收到回信,洋洋四大篇,而我才写了一篇呢!文老师说,他看了我的信后“印象很深”,所以详细向我介绍了翻译界的情况,并针对我的处境,提出具体奋斗目标。我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文老师的信,豁然开朗,浑身充满了力量。特别是不久我又破例参加省的学术会议,使我得以跻身翻译圈中,结识了众多老师,眼界大开。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明白了“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要耐得住寂寞”的道理。我由衷地感谢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除了文老师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幸遇上一位更重要的人,这便是恩师杨武能老师。我与杨老师相识是在许多年前。那时我在自己所热爱的文学翻译事业上才刚刚起步。承蒙有关老师推荐,我可以说是破格赴重庆参加了一次重要的文学翻译研讨会,因为凭我的那几篇译作是没资格参加的。时任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的杨老师主持召开了那次会议。那时杨老师在我心目中,有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令我肃然起敬。像杨老师这样的著名翻译家,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吗?几天时间里,我耳濡目染,从各位译家、出版家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收获巨大。我不仅进一步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而且懂得了不少翻译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由衷地感谢老师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文学翻译事业上为社会作出自己的成绩。不过当时我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翻译的青年,自然在杨老师的心中并不起眼。他也许不知道,他的讲话对我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播下了多么可贵的种子!
有一次,杨老师对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建议,使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碰巧就在我四十三岁生日那天,我和妻子去杨老师家看望了他和师母。对于晚辈的“登门”,杨老和师母非常高兴,带我们参观了他温馨的家,特别是热情向我们介绍他的众多作品,他下一步的打算。然后杨老师请我们在他宁静的楼顶花园里坐下交谈,听我介绍自己最近的有关情况,耐心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说:“你现在是一名翻译家了,今后要考虑如何成为一名大翻译家,大学者。因此你所译的东西就要注意如何更系统化……”听了杨老师的一番教诲我如获至宝,激动不已。临别,杨老师还特地送了我一本他著的《圆梦初记》。不用说,我当然把这本书视为了极其难得的特别礼物——我的这个生日获得了杨老师两件珍贵礼物,即他对我的指点和送给我的这本书。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杨老师的《圆梦初记》,因为我太想更多地了解杨老师的生活与思想了,因为我觉得它对我的帮助会是巨大的。果然如此!许多年前我读完大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季羡林卷》后,激动地写了一篇《走进季老》的文章;现在我读了杨老师的《圆梦初记》后,又走进了另一位不平凡的人物。
以后,我懂得了“选题”这个词,不断与出版社联系。1996年我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译著、三十四万字的《无名的裘德》。这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有关人士对我的译文作了“文笔不错”的评价,使我深受鼓舞。接着,译著《四签名》、《野性的呼唤》、《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精选》和《嘉莉妹妹》相继在各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英语世界》和《中国翻译》等刊物也在发表我的译作。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约我翻译并出版了《美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一的《缤纷生活》一书,这是该社从全国一百多名应征者中选出八人担任丛书翻译的,我即为其中之一。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感到无比欣慰。我饱尝了人生拼搏的甘苦。我感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千真万确。勤奋使我获得一个个成绩和荣誉,但我始终把它们作为新的起点和新的激励——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事业将会就此止步。我深知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真是“学海无涯”,“越学越知不足”。我很喜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今后要做的事还不少,我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还会出更多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