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肱骨之臣(一)

“孙大人此言何意?”有人不解地问道。

孙承宗环视四周,缓缓说道:“诸位想想,李自成为何敢在朝会上如此放肆?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会得罪众人吗?”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能答。

“我看,”孙承宗继续说,“这恐怕是皇上的意思。”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哗然。

“怎么可能?”

“孙大人此言差矣!”

“皇上怎么会让一个外人来质疑朝廷政策?”

面对众人的质疑,孙承宗不慌不忙,继续解释:“诸位想想,李自成刚刚被重用,按理说应该小心谨慎才是。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大放厥词,这不合常理。除非...”

“除非是皇上授意的!”有人恍然大悟。

孙承宗点点头:“正是。皇上可能是想借李自成之口,试探朝臣对某些政策的态度。”

众人听罢,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如果真如孙承宗所说,那这个年轻的皇帝,心思可真是深沉啊。

就在朝臣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崇祯正在乾清宫中接见李自成。

“做得不错,”崇祯淡淡地说,“朕要的效果已经达到了。”

李自成躬身应道:“臣不过是按照陛下的吩咐行事。”

崇祯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放心,朕不会亏待你的。不过接下来一段时间,你要低调一些。”

“臣明白。”李自成恭敬地说。

送走李自成后,崇祯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天际。他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北方的战事,还有那些暗中蠢蠢欲动的势力...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

“陛下,张之极将军的密报。”

崇祯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果然如朕所料。”他喃喃自语,“多尔衮,你终于按捺不住了吗?”

密信中说,多尔衮已经开始在元上都城外集结兵力,似乎准备突围。

崇祯立即下令:“传朕旨意,命张之极立即出兵,务必将多尔衮一网打尽!”

“遵旨。”太监领命而去。

崇祯重新走到地图前,目光在元上都和宣府之间来回扫视。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也并未停歇。

“诸位,”钱龙锡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道,“李自成此人已经成了眼中钉。我们必须想办法除掉他。”

“可是现在他深得圣心,我们该如何下手?”有人问道。

钱龙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我已经安排好了,只等时机成熟。”

众人听罢,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知道,一旦钱龙锡出手,必定是雷霆万钧,不死不休。

就在朝堂上暗流涌动的时候,北方的战事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多尔衮率领残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离开了元上都。他们打算趁着夜色掩护,突破明军的包围圈。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张之极早已在预定的路线上设下了埋伏。

崇祯从睡梦中醒来,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地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殿内檀香袅袅,一缕晨风拂过,带来几分凉意。

他伸了个懒腰,昨日给蒙古阿苏特部下了圣旨,这一觉睡得格外香甜。窗外传来太监们细碎的脚步声,偶尔夹杂着几声鸟鸣。

“陛下醒了?”王承恩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里端着一盆温水。

崇祯点点头,任由王承恩为自己梳洗。温热的毛巾擦过脸庞,驱散了最后一丝倦意。

“今日朝中可有要事?”他一边整理衣冠,一边问道。

“回陛下,兵部和户部都递了折子,说是关于辽东的善后事宜。”王承恩一边回答,一边将几份奏折呈上。

崇祯接过奏折,目光在上面快速扫过。辽东已定,蒙古的事情倒也不必太过着急。

崇祯踱步到书案前,开始翻阅礼部送来的教材文档。这些都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大纲,从去年就开始编制。每一页都凝聚着无数学者的心血,字里行间透着对未来的期望。

“这物理一科......”他的手指在某一页停留,眉头微皱。京城大学虽已建成一年有余,但教材数量依然不足。尤其是这些新兴学科,更是捉襟见肘。

正当他专注于教材编排时,殿外传来脚步声。

“皇爷,郑大人和王大人求见。”王承恩在殿外禀报。

“宣。”

不多时,郑三俊和王徵联袂而入。两人身着官服,举止恭谨。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放下手中的文档,亲自上前将二人扶起:“免礼,都坐吧。”

“臣不敢。”两人连忙推辞。

“无妨,汉唐之时君臣对坐论道,二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不必拘礼。”

待二人落座,崇祯给王承恩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立即命人送上香茗。

“陕西的情况如何?”崇祯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徵捧起茶盏,神色有些犹豫:“回禀陛下,米脂一带的新田制......”

“朕不要听这些,”崇祯打断道,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实话实说,百姓们真正能吃饱饭吗?”

王徵放下茶盏,神色一正:“确实有困难。虽然地主开始卖地,但百姓们大多买不起。”

“具体说说。”

“有的人一辈子没见过银子,即便想买地也无力购买。”王徵叹了口气,“更有甚者,去借高利贷,结果因还不起债闹出人命。上个月,就有一户人家......”

他详细讲述了一个农户的悲惨遭遇。那户人家本想趁着新政策买些田地,结果被高利贷逼得家破人亡。

崇祯听得眉头紧锁。这个问题在顺天府也存在,只是没想到在陕西竟如此严重。

“陛下,关于农民购地一事,臣有一策。”郑三俊躬身行礼,声音略显谨慎。

崇祯抬眼看向他,眸光深邃:“说来听听。”

“不如让朝廷出面,直接贷款给百姓。”郑三俊斟酌着用词,“这样既能解决农民购地难的问题,又能避免他们陷入高利贷的泥潭。”

话音刚落,崇祯的嘴角便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朕已让国库银行拟定了政策,千抽五的利率。”

“千抽五?”郑三俊一时没反应过来,眉头微皱。

“不错,”崇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一亩良田一两银子,也就是一千文钱。按照千抽五的利率,一年只需还五文钱利息。”

郑三俊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这利率,比起民间那些动辄三分利、五分利的借贷,简直是天差地别。

“陛下英明!”激动之下,郑三俊直接跪倒在地。

一旁的王徵也随即跪下:“陛下圣明!”

“都起来吧。”崇祯摆了摆手,目光落在殿外的庭院,“这些都是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