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国库银行
- 谁说朕是暴君?朕要诛你九族
- 书友华金
- 2070字
- 2025-05-07 19:54:20
李邦华额头渗出细汗:“臣遵旨!”
崇祯的目光转向另一边:“汤若望。”
“臣在。”汤若望向前一步。
“大西洋人的战船与我大明的有何不同?尤其是帆的构造。”崇祯问得很具体。
汤若望眼前一亮,开始详细讲解盖伦船的特点。他提到软帆在受风时面积更大,速度自然更快;船身设计更为合理,艏艉楼的高度都降低了,使得船身更为流畅,阻力更小。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更适合安装火炮。
科学院的官员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而军委会的大臣们却是一头雾水,有人甚至暗自腹诽这些“奇技淫巧”。
“汤爱卿,你能造出这样的船吗?”崇祯追问道。
汤若望沉吟片刻,额头微微皱起:“若陛下急需,臣可从大西洋人处购买图纸,这样更快。”
“好,就这么办。”崇祯露出满意的笑容,“今年能开工吗?”
“从京城到宝港,再回到清江督造船厂......”汤若望掐指计算,“年底当能拿到图纸。”
“很好。”崇祯又转向孙承宗,“福船在袁可立的督造下,不断扩充船队规模。两条腿走路,朕要让大明的海军尽快强大起来。”
从京城制造局出来,崇祯亲自邀请孙承宗同乘御车。马车缓缓前行,车厢内光线昏暗,更添几分私密感。
“孙阁老,南方军区的总督人选,朕已经定了。”崇祯开门见山,“由护国夫人柳巧云担任,驻扎瑞州。”
孙承宗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陛下此意是......”
“朕要收回南越。”崇祯目光如炬,“那里的九龙江平原土地肥沃,占城水稻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春耕夏种不曾间断。只要在那里建立港口,就能解决大明的粮食之困。”
孙承宗倒吸一口凉气,额头渗出细汗。皇帝的野心,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所以,海军建设至关重要。”崇祯语气铿锵有力,不容置疑,“朝廷对海上贸易向来严防死守,这事必然会遇到阻力。朕需要你的全力支持。”
“老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孙承宗声音微颤。
“北方军区那边,就按你的提议,由袁崇焕任总督,祖大寿官拜海防都督,肩负重任。”
“陛下英明。”
“至于毛文龙......”崇祯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已经递了请辞,东江镇交给袁可立统辖。”
马车在宫门前停下,崇祯立即召见了陈子龙和毕自严。银行的扩建已经刻不容缓,大量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无力购置土地,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在全国各省铺开网点。
陈子龙早已准备好了方案,他展开一份详细的图纸:“第一阶段将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广五省设立分部,每省约十个州府,共需配置千人左右。”
崇祯仔细审阅着方案,眉头微皱。这些地方虽然经过新田制的洗礼,吏治也经过整顿,朝廷的掌控力度比从前强了许多。但要与地方钱庄和票号争夺市场,依然是一场硬仗。
“陛下,”毕自严开口道,“臣以为,除了人员配置,还需要考虑资金调度的问题。各地分部开设初期,必然会遇到资金周转的困难。”
崇祯点点头:“这个问题朕也考虑过。可以让各地商人入股,但朝廷必须保持控制权。”
“臣附议。”陈子龙眼前一亮,“如此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让商人们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不过,”崇祯的目光变得深邃,“必须严格控制商人的持股比例。银行关系到整个大明的金融命脉,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严阵以待。地方官员但凡有阻扰者,立即革职查办!”
毕自严上前一步:“陛下,此事事关重大,是否该...”
“朕意已决。”崇祯打断了他的话,“银行必须独立于行政、司法、军权之外运作。这一点,绝不容商议。”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道道公文如雪片般从京城发往各地。山东济南、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湖广武昌,每一处都将设立分行。
然而,人才储备的问题却让崇祯颇为头疼。一个早上,他在御书房来回踱步,突然停下:“王承恩,让顺天府立即发布公告,面向举人和秀才招募京城大学钱务学堂的学生。”
“是。”王承恩领命而去,但很快又返回,“陛下,会不会没人愿意来?”
崇祯嘴角微扬:“告诉他们,毕业后可授九品官职。”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京城掀起轩然大波。第二天的大明日报头版便是这则招生启事,京城大学门口顿时人头攒动。
“听说了吗?毕业就能当官!”
“九品虽低,但总比在家啃老强啊!”
“快去报名,晚了就没名额了!”
人群中不时传出这样的议论声。短短几天内,来自顺天府、保定府、永安府的八十名举人便进入了钱务学堂学习。
培训期间,崇祯多次亲临课堂。看着这些年轻人认真学习的模样,他心中欣慰。银行业务并不复杂,只要按章办事,很快就能上手。
八月八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国库银行正式宣布对农民开放贷款政策。
“每户最高可贷九两,按每亩田一两计算。”银行门前,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向围观的百姓解释,“还款方式为半年一次,若无法还款则收回田产。”
“这么说,我家有五亩地,就能贷五两银子?”人群中有人问道。
“没错。”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但需要你和卖田人一同到银行办理,银行直接支付给卖田人。此后田产归你所有,按期还款即可。”
消息一出,整个顺天府都沸腾了。崇祯站在银行对面的茶楼二楼,静静观察着下面的情况。
街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打听贷款政策的百姓。有地主举着“良田出售”的牌子在人群中穿梭,也有农民拉着地主进银行洽谈。
禁军虽在周围布防,但人群依然显得杂乱。崇祯皱了皱眉:“去告诉侯世禄,让他整顿一下秩序。这是银行,不是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