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斯
- 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秦汉
- 苏逸尘
- 6299字
- 2025-05-19 10:25:21
一、初入秦国,崭露头角
在楚国上蔡的郡府之中,狭小昏暗的吏舍仿若一座无形的牢笼,将李斯困于琐碎日常。每日,他在堆积如山的简牍间忙碌,处理着毫无波澜的文杂务。彼时,斯常于不经意间,瞧见吏舍角落里的老鼠,身形瘦小、毛色黯淡,在昏暗的光影里,瑟瑟缩缩地啃食着发霉变质的食物,稍有动静便吓得四处逃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官仓之中的老鼠,个个肥硕健壮、毛色油亮,在宽敞高大的粮囤间肆意穿梭,优哉游哉地享用着饱满的粮食,无惧外界干扰。这般强烈的反差,深深刺痛了李斯的心,令他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千古感慨。那一刻,他仿若醍醐灌顶,清晰地意识到,人的境遇与这老鼠一般无二,全然取决于所处的环境。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挣脱眼前这局促的天地,去寻觅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于是,李斯果断辞去安稳却平庸的小吏之职,背上行囊,踏上前往齐国的求学之路。在齐国,他有幸拜入荀子门下,全身心地投入帝王之术的钻研。荀子的学堂里,百家学说的思想火花激烈碰撞,李斯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幼苗,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聪慧和超乎常人的勤奋,他迅速在众多学子中崭露头角。课堂之上,他思维敏捷,对治国理政的诸多理论见解深刻,常常引得荀子颔首称赞;课余之时,他也手不释卷,沉浸在经史典籍之中,不断充实自己。数年时光转瞬即逝,李斯已然成长为一位满腹经纶、对天下局势有着独到见解的贤才。
学成之后,李斯细细分析当时的天下局势。放眼望去,六国因长期的战乱和内部纷争,国力渐趋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尽显疲态。而秦国,历经数代君主的苦心经营,任用贤能、推行变法,国力蒸蒸日上,军队兵强马壮,已然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盛的存在。秦王嬴政更是胸怀大志、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李斯认定,秦国便是他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嬴政便是能助他实现理想的明主,遂毅然决然地西行入秦。
初到秦国,李斯深知想要出人头地绝非易事,他选择投身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吕不韦门下。吕不韦喜好广纳门客,其府邸之中人才济济。李斯在众多门客之中,不甘平凡,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当门客们围坐一处,热烈讨论时政之时,李斯总能凭借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和深刻洞察,发表别具一格的独到见解。他的言辞犀利且切中要害,逻辑严谨而条理清晰,常常引得众人侧目。久而久之,他的才华终于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吕不韦见他谈吐不凡、见识过人,认定其日后必成大器,便将他推荐给了秦王嬴政。
在秦王嬴政面前,李斯毫无惧色,侃侃而谈,尽情阐述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深刻看法。他神情激昂,语气坚定地说道:“秦国经数代之积累,如今国力强盛,兵锋锐利。反观六国,各自为政、实力衰退,已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当下,正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接着,他进一步向秦王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宏伟战略,详细阐述道:“秦国当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先以重金贿赂六国权臣,在其国内制造混乱,破坏六国合纵联盟;再伺机而动,派遣精锐之师,逐次攻伐六国,如此必能成就千古霸业。”嬴政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盯着李斯,心中暗自惊叹。他深感眼前此人目光如炬,见解深刻独到,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即,嬴政便任命李斯为长史,让他正式参与秦国的战略谋划,自此,李斯踏上了施展宏图大志的征程。
二、离间六国,削弱对手
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之后,李斯深知六国绝不会轻易屈服于秦国的铁蹄之下。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嬴政献上了一条极具谋略的“离间”之计。他神色凝重地对嬴分析道:“六国虽国力不及秦国,但倘若他们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凭借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雄厚的兵力,仍会对秦国构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当下之计,秦国应派遣大批智谋之士,携带巨额重金,潜入六国。以钱财为诱饵,贿赂各国的权臣显贵,从其内部制造矛盾冲突,破坏六国之间的合纵联盟。一旦联盟瓦解,六国便如一盘散沙,秦国便可各个击破。”嬴政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当即批准了李斯的计划。
李斯深知此计的关键在于选人,他亲自在秦国众多谋士中精心挑选。那些被选中的谋士,个个口才出众、能言善辩,且心思缜密、机智灵活。李斯为他们筹备了充足的资金,郑重地叮嘱他们,此去任务艰巨,关乎秦国大业,务必小心行事。随后,这批谋士怀揣着使命,如同一群隐秘的刺客,悄然潜入六国。
在赵国,秦国谋士将目标锁定在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身上。郭开为人贪婪成性,见钱眼开。秦国谋士携带大量金银财宝,暗中与郭开取得联系。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富,郭开瞬间丧失了理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秦国的要求。此后,他在赵王面前频繁进谗言,不断诋毁赵国名将李牧。他添油加醋地说李牧手握重兵,意图谋反,还编造了诸多所谓的“证据”。赵王本就生性多疑,在郭开日复一日的蛊惑下,竟信以为真。他全然不顾赵国正面临秦国大兵压境的严峻局势,贸然派人前往军中,欲取代李牧的兵权。李牧乃忠勇之士,深知此时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会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故而拒不从命。赵王恼羞成怒,竟设计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军队顿时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原本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赵军,瞬间如同一盘散沙。秦国得知李牧已死,立即抓住时机,挥军进攻赵国。失去李牧的赵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抗秦军的凌厉攻势,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攻破了赵国。
而在齐国,秦国的谋士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拉拢齐国的相国后胜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用大量的财物贿赂后胜。后胜在巨额财富的诱惑下,彻底倒向了秦国。在他的影响下,齐国长期奉行“事秦谨”的政策。当其他五国遭受秦国攻击时,齐国选择坐视不管,既不派兵援助,也不参与合纵抗秦。齐国君臣以为只要讨好秦国,便可偏安一隅。殊不知,唇亡齿寒,当秦国逐一灭掉其他五国后,齐国孤立无援,最终也难以逃脱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除了贿赂权臣,李斯还指示谋士们在六国之间大肆散布谣言,制造混乱。在韩国,秦国谋士故意四处传播消息,称韩国即将背叛其他五国,与秦国单独媾和。这一谣言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其他五国听闻此消息后,纷纷对韩国产生猜忌和不满。韩国国内也因此人心惶惶,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原本就脆弱的六国合纵联盟,在这谣言的冲击下,裂痕愈发明显。各国之间相互防备,矛盾不断加深,合纵的力量被大大削弱。通过这些离间手段,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联盟逐渐分崩离析,为秦国逐一消灭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制定策略,攻灭六国
李斯协助嬴政制定了详细的灭国策略,秉持着“先弱后强、远交近攻”的原则。韩国作为六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国家,首当其冲成为秦国的目标。公元前234,秦国以韩国拒绝割让南阳为由,派内史腾率领大军进攻韩国。李斯在此战中,不仅负责后勤调度,确保秦军粮草充足,还利用之前在韩国布下的间谍网络,获取了韩国军队的部署和防御弱点等关键情报。秦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克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韩国宣告灭亡。
灭韩之后,秦国将矛头指向了赵国。赵国虽有廉颇、李牧等名将,但国内政治局势动荡。李斯一方面建议嬴政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让其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郭开收受贿赂后,果然向赵王进谗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昏庸,竟信以为真,下令处死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军队军心大乱。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率大军进攻赵国,秦军一路高歌猛进,次年便攻破邯郸,赵王被俘,赵国大部分领土被秦国占领。
接着,秦军挥师北上,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太子丹为挽救国家危亡,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咸阳宫向嬴政献上地图时,图穷匕见,企图刺杀嬴政,但最终失败。嬴政大怒,立即增派军队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
魏国地处中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公元前225年,王贲建议秦军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大梁城被洪水浸泡数月后,城墙崩塌,魏王假无奈投降,魏国灭亡。至此,秦国已灭掉韩、赵、魏、燕四国,只剩下楚国和齐国。楚国地域辽阔,兵力雄厚。嬴政先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结果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击败。之后,嬴政起用老将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一举击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随后攻占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齐国长期以来与秦国交好,不修战备。当秦国灭掉其他五国后,齐国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无力抵抗。公元前221年,秦国派王贲率领大军从燕国南下攻打齐国,齐国军队几乎未作抵抗,秦军顺利攻入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嬴政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四、力推郡县,巩固集权
秦国历经多年征战,终于横扫六国,完成了天下一统的伟业。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治理这广袤庞大帝国的棘手问题。朝堂之上,大臣们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部分大臣,极力主张实行分封制。他们态度诚恳地向秦始皇嬴政进谏道:“陛下,六国刚刚平定,局势尚不稳定。各地民心未附,时有叛乱发生。如今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让他们在当地建立政权,可凭借皇室血脉的威望,迅速稳定局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此方能确保我大秦江山永固。”朝堂之上,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斯听闻,当即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分封制。他神色严肃,言辞恳切地向秦始皇详细阐述分封制的弊端。他缓缓说道:“陛下,周朝当年实行分封制,在初期,确实凭借诸侯们的拱卫,巩固了统治,使得天下太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拥兵自重,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开始相互攻伐。周天子虽贵为天下共主,却因实力衰微,根本无法约束诸侯,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如今我大秦好不容易一统六国,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倘若再实行分封制,假以时日,这些诸侯必然会像周朝的诸侯一样,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不休。届时,大秦的统一局面将难以维持,陛下辛苦创下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紧接着,李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陛下,依臣之见,当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进行管理。郡守和县令只对陛下负责,他们的任免皆由陛下掌控。如此一来,地方权力尽归中央,中央政府便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政治格局。郡守和县令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督之下,任免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使得中央政府能够迅速将政令传达至地方,对地方事务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在李斯的精心主持下,郡县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他亲自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对郡守和县令的职责、选拔标准、考核方式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确保郡县制的顺利实施,李斯还不辞辛劳,多次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视,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郡县制的推行,为秦朝建立起了一套高效、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为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能看到它的影子。
五、统一度量,促进融合
秦朝一统六国之后,长期的割据混战使得各国在度量衡方面的标准极为混乱。就拿长度单位来说,秦国的一尺与赵国、齐国等国的一尺长度各不相同。在秦国,尺约为23.3厘米,而在其他国家,有的一尺可能更长,有的则更短。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造成了诸多不便,比如在商业贸易中,买卖双方在丈量土地、计算货物长度时,常常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纠纷。在容量方面,各国的升、斗、斛等单位的容积也大相径庭。秦国的一升为200毫升,可在其他国家,一升的容量可能相差几十毫升甚至更多。这对于粮食的储存、运输和交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仅容易导致计量不准确,还增加了管理成本。重量单位的情况更是糟糕,各国的斤、两等标准差异巨大,使得税收征收、物资调配等工作困难重重。
李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阻碍了国家的经济交流,还对赋税征收、工程建设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他郑重地向秦始皇建议统一度量衡。秦始皇深知此事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即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全权负责此项工作。
李斯深知任务艰巨,丝毫不敢懈怠。他精心组织了大量精通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的专业人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这些人员不辞辛劳,奔赴各国,对原有的度量衡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深入市井,走访商户,记录各地不同的度量衡器具和使用习惯;他们查阅各国的典籍文献,寻找度量衡标准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究小组收集了海量的数据和资料。
在长度标准的制定上,李斯经过反复权衡,决定以秦尺为标准尺,将一尺的长度统一规定为23.3厘米。为了确保标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他下令在咸阳的官营作坊中,选用上等的材料,精心制作了大量的标准尺。这些标准尺制作精良,刻度清晰准确。随后,李斯将这些标准尺分发到全国各地,要求各地以此为准进行长度测量。同时,他还颁布严格的法令,规定凡是在商业交易、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尺,如有违反,将予以严惩。
在容量标准方面,李斯将商鞅变法统一秦国的度量衡的标准向天下推广。他组织制作了大量标准的量器,这些量器造型统一,材质坚固,上面清晰地刻着容量刻度和秦朝的标志。标准量器被分发到各个郡县的官府和市场,用于粮食、酒水等物资的计量。为了保证量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李斯还安排专人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导他们如何准确使用量器进行计量。
对于重量单位,李斯规定一斤为250克,制作了标准的砝码。这些砝码大小一致,重量精准,表面光滑平整。在交易和赋税征收时,必须使用标准砝码进行称重,以保证重量计量的统一。为了让标准砝码得到广泛应用,李斯不仅在官府中强制推行,还在民间进行宣传和推广,让百姓们了解并接受新的重量标准。
为了让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深入人心,李斯亲自撰写了相关的诏书。诏书中详细阐述了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意义、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他命人将诏书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具上,这些刻有诏书的器具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集市、官府、工坊等场所。无论是市场上的日常交易,还是官府的税收征收,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通过李斯的不懈努力,秦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易时不再因度量衡标准不同而产生障碍,商业活动变得更加顺畅。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便利,国家的凝聚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为秦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晚年困境,悲剧收场
随着嬴政的去世,李斯的命运也发生了急剧转变。嬴政驾崩后,赵高企图扶持胡亥即位,以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他深知李斯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积极拉拢李斯参与其阴谋。起初,李斯坚决反对赵高的做法,认为这是违背嬴政遗愿、危害国家的行为。但赵高软硬兼施,一方面以荣华富贵诱惑李斯,另一方面威胁他若不合作,将会祸及家族。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最终动摇了,他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赐死扶苏,扶持胡亥登上皇位。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唆使下,实行残暴统治,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李斯多次进谏,却遭到胡亥的反感和赵高的嫉恨。赵高为了独揽大权,设计陷害李斯,诬告他谋反。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将李斯下狱。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刑罚,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谋反。然而,在赵高的操纵下,最终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临刑前,李斯望着一同被押赴刑场的儿子,感慨万千,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曾经那个怀揣着远大抱负、协助嬴政一统天下的李斯,如今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李斯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