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凉的土坡上,四散着些极其简陋的房屋,与其说是房屋,不如说是些窝棚:在一米多高的柱子上,铺着几扎薄薄的茅草,太阳透过那些稀疏的茅草笔直地射入棚子里面,依稀能看见躲在黑暗中的人影,而这样的窝棚,在这片土坡上,也仅仅只有六七个,李耳不敢相信,这四五十人,究竟靠什么活下去。
这是公元前552年的中国,列国伐交的时代,周王室已不再是天下共主,各国之间的较量已经由幕后演变为一场场漫长的硝烟。当这些硝烟逐渐退散,留下的,便是这满目疮痍河山,和这些被打上烙印的奴隶。
李耳今日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他的老师商容跟他讲述了一位真正的大师,博学广识,旷古未有,但他却隐居在这群奴隶之中,无论哪国的使者前来相邀,他也一一拒绝,更加神奇的是,他虽未踏出这个山坳半步,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辩经论道,稳胜他人。商容跟李耳提起此人,也是赞不绝口,他告诉李耳,如若想广积学问,能多与他对谈必是良策。
然而让李耳都没有想到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却都说不认识他所说之人,一连十天,他几乎找遍了这里的所有人,得到的答案都一模一样,难道是自己老师记错了?不会,李耳相信,除非是那人搬家,否则自己的老师绝不会记错!
这一天傍晚,天上就开始压着厚厚的黑云,像是穿戴整齐的甲胄士兵,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看起来会下一场大雨,”李耳喃喃道。但是他还不知道该去哪里避雨。
半个时辰以后,豆大的雨滴落下,砸在人身上还能感觉出一丝轻微的针扎的感觉,李耳无奈,只能四下奔跑,寻找避雨的地方。
终于,在一阵狂奔以后,他找到了一个半人高的洞穴,来不及多想,李耳便钻进洞穴中,打算等雨停之后再出去。
进入洞穴以后,李耳整理好自己凌乱的衣冠,望着洞外如珠帘般的雨滴,心中不禁有些急躁,正当他要抱怨时,却听见自己身后传来轻微的敲击声,他好奇地回过头,看了看洞穴里面,又听见了敲击声,而且这种声音他极为熟悉,是凿刻的声音,李耳猜想,该是自己不小心闯进人家的洞穴,别人也误以为是有什么野兽来袭,准备攻击他吧,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也开始怵起来。
好在那个声音还是一如既往,每隔几下又会停顿一会儿,接着才会再传来几声,不像是有人要出来的样子,于是李耳再次整理好自己的衣冠,对着洞中一拜,接着才书生意气地说道:“学生李耳,今误入洞府,只为避雨,待雨停时自会离去,还望主人应允。”
洞穴里面的凿刻声并没有被打断,依旧不急不慢地传出来,李耳以为是因为雨水太大,洞穴主人没有听见,便再行一拜,用更加洪亮的声音继续说道:“学生李耳,拜见洞穴主人!”这一次的声音极为响亮,传至深处时,还有回音传回,只听见洞穴深处传来一声叹息,接着就是一个苍老而中气十足的声音:“天意难违啊,李耳先生可愿入洞中一叙?”
听到洞穴主人的邀请,李耳不好推辞,便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黑暗中,李耳感觉自己踩空,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好在自己一直扶着墙壁,才免于劫难。再次试探,才发现是一个阶梯,李耳松了一口气,然后继续扶着墙壁,慢慢走下阶梯。
到了阶梯底部,李耳发现了一点亮光,就在甬道转角处,李耳寻着亮光,慢慢靠近,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已经进入走进十多米远的距离!
转过甬道拐角,里面所有的陈列便印入他的眼帘:两边是简易的竹制书架,上面摆满了竹简,看样子很重,书架都有些变形,墙上有一盏油灯,照亮了整个房间,两个书架旁边是两扇黝黑的门,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像是另外一个空间,而自己眼前是一张长案,一位头发里夹杂着些许银线,身着素色麻衣,看起来有些蓬头垢面的长者正伏在案前,借着另一盏油灯正在对照着一片竹简和一张芭蕉叶上记录的文字,而地上则满地的竹屑和刨花,也许是因为满意自己的作品,长者笑了笑,然后念起竹简上的文字:“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好啊,好啊!”一边仔细阅读,一边忍不住点点头,李耳见状,心里也有些好奇,不知长者所凿刻于竹简上的内容,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只是天马行空?
过了好一会儿,长者才缓过神来,看着毕恭毕敬的李耳,他指了指旁边书架右边的一个小石墩,示意他坐下,李耳不好推辞,于是便在拜谢之后,恭恭敬敬地坐在石墩之上。只听见长者说道:“我这里等闲有人来,简居破蔽,不堪入目,愿先生勿怪!”说着,长者对着李耳一拜,李耳也赶忙回礼,以示尊重。长者将竹简收至一边,转过身去,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拿出两只精致的绘有鸟头纹的杯子,从案桌下提起一壶清茶,斟满一杯,狭小的空间内瞬间香气四溢,长者将一杯茶递了过来,李耳接过茶杯,仔细品味,不禁感叹:“真是一杯好茶!”
长者闻言,呵呵地笑了,他指着自己的茶杯,说道:“无茶,怎说好茶。”
听闻长者的话,李耳惊呆了,若是无茶,怎么会有如此香气?借着灯火微光,李耳仔细审视着茶杯的水,果然无色,而茶香却依旧浓郁,李耳疑惑,长者继续说道:“非杯中茶香,而是先生内心香气扑鼻,清水自然香盈。”
长者说到这里时,李耳依旧困惑不已,这虚与实之间,他已分不清晰,长者继续解释:“先生此来,为寻人,可曾寻到?”李耳摇摇头,长者继续说道:“非先生未曾寻到,而是先生未曾寻到心中之人,先生所见,皆非心中所想,故而良师错过,遗憾而已!”
长者的话,触动了李耳的心弦,诚然,李耳来此之前,便已经幻想了那位良师千万种形象,但无论哪种形象,都与眼前大相径庭!李耳拜谢长者,为自己点亮明灯,打破世俗偏见,长者摇摇手,微摇脑袋,说道:“世俗乃是常态,看得清实,方能行远,但识得了虚,才会成名啊!”
长者之言,让李耳备受感触,但对于虚实,他仍有困惑,便立即追问:“敢问尊师,何为实?何为虚?”
长者捋了捋不多胡须,指着墙上的油灯,问道:“你看灯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你说它是实还是虚呢?”
李耳思索片刻,便立刻回答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之间,为大道也!”
长者笑而不语,轻轻一挥,桌上茶壶茶杯皆消失不见,看得李耳惊讶不已,但长者指了指洞穴之外,说道:“天已晴,雨已住,你该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