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健康教育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在人们对健康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学科。它是一门以传授健康知识,明确健康行为规范为己任的课程。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

健康教育概念的产生是与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和需要密切联系的。健康教育的出现最早源于与学校有关的卫生教育。作为一个正式的名词,“健康教育”一词最早采用在1919年的美国儿童健康协会的会议上。此后一些直接从事卫生和教育的专家们也逐渐更明确地把健康与教育联系起来,指出要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人们预防疾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健康教育进行了界定。

1973年,美国健康教育总统委员会提出: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信息和健康实践的桥梁。健康教育激发人们接受并利用健康信息,形成有益的习惯,避免有害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处穆·沃勒飞博士于1981年对健康教育提出定义:“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建立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应尽量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美国健康教育家大卫·布尔克曼提出了“K(Knowledge)—A(Attitude)—B(Behavior)”模式。健康教育和一般的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改变。他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我国有关专家一般都认为1988年第13次世界健康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健康教育的定义比较贴切,即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

综合以上对健康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树立人们正确的健康观念的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的环境,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以便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要有组织地加以实施,要贯穿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活中,要在他们的意识形态、生活理念和独立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当中自然地渗透健康的行为准则,以便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其他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接受正确的健康知识,学会认识和处理自身的、周围的健康问题。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诸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物质基础之上。因此,个体要求生存并获得社会化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

学前期儿童处于一个人生命的早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但身体各部分机能发展尚未完善,心灵稚嫩、纯洁但容易受到伤害,活泼好动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如果成人能够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健康教育,则有利于他们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的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为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的关键是使儿童形成健康的行为。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划时代意义的《渥太华宪章》,它提出健康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前期是人的思想认识、知识观念、行为模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对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会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终身健康

兴学校、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生和增进人类幸福,而人类幸福是以保持健康为基本前提的。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可见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学前期处于人生的生命准备时期,对他们开展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乃至成人病,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终身健康。这一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开始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制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都强调要维护学生的健康。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其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规法令都明确规定要维护儿童的健康。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既是学校、幼教机构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其法律上的责任,因此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健康教育有利于儿童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建立自我保健的意识,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时期容易发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问题或疾病。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上认识健康,了解新健康观,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面,既了解健康基本的要求,又认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健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以防为主的思想认识,使儿童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认识自己对自身健康和生命的权利和责任,并从行动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消除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的卫生行为和习惯,减少发病率,促进学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儿童顽强的意志,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能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掌握粗浅的健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又有利于形成儿童具有不怕苦不怕难的态度,积极进取、坚持练习的顽强意志。另外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也对幼儿道德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幼儿在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伴和谐相处,感受和创造健康美,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