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广学会”的世界史传播

1887年11月,同文书会在上海成立,创始人是英国传教士韦廉臣,他于1855年由英国伦敦会派来中国。1892年,同文书会改称广学会[26]。该会宣称,“泰西教士,发大愿力扶助中国学子,使皆能 讲明西学。意欲中国速臻盛强,不致落他国之后,而仍为宇内驰名之大国”。他们认为,“近世五洲各国之人,多知讲求新学实为当务之急。……古今不可偏废,中西尤贵兼通。若不通西学,则所讲新学不过得其皮毛,终未能窥其皮毛”。广学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讲和出版报刊在中国推广西学。从同文书会到广学会,其宗旨是:“在中国、中国藩属以及一切有中国人的地方,继续出版和发行根据基督教原则编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为本会能力所许可而又适合于各阶层阅读的期刊。”[27]隶属于广学会的《万国公报》,为实践这一宗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学会等在中国各省设立考试西学之法,培养西学专门人才。在考试的科目中,除了算学、格致和杂学之外,还包括外国史学,[28]具体内容是“希腊国史”“罗马史”“古史探源”“欧洲史”“英国史”“美国史”“十九周史”(19世纪史)。与史学考试内容相应的,还开有“紧要书目”,即必读参考书目,这些书完全是中文版本的外国历史学著作,主要有《希腊志略》《古史探源》《欧洲志略》《大英国志》《联邦志略》和《泰西新史揽要》等。[29]

1894年和1903年,上海广学会出版李提摩太译《欧洲八大帝王传》(一名《欧洲八帝纪》),这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欧洲人物传记之一。书中所提及的“八帝”是希腊的亚历山大、罗马的恺撒、日耳曼的沙厘曼、英吉利的亚勒腓、瑞典的伟良、西班牙沙力第五、荷兰伟良和法国的拿破仑。本书虽然是8人各自的传记,但这些传记是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述的,所以对于历史上的战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欧洲文明的进步的梗概等,都有一定的笔墨。有关的历史记述虽然简单,但对于了解欧洲的简明历史还是有帮助的。

《天下五洲各大国志要》,亦称《五洲史略》,李提摩太著,铸铁生述,1892年广学会出版。[30]李提摩太称,他撰写这部著作的宗旨,是“富于教民,强于养民”,通过阐述世界各国益于国富民强的政治经济政策,以为中国提供借鉴。该书通过对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埃及、墨西哥、日本、波斯、暹罗、高丽等31国史地和政经的叙述,指出只有重视道德、学问、律法、军法、新学、航海、机器、邮政、报馆、格物、传教、火轮机器、铁路、轮船、电报、德律风(电话)、电学、通商、万国如一家和新学等,才可使国家富强。

1894年,广学会还出版有李提摩太著《列国变通兴盛记》4卷,在他看来,这部书涉及俄罗斯、日本、印度、缅甸和安南(越南)等中国的邻国,对于中国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书中有关俄国的记载,重点在于阐述彼得一世内容广泛的改革;有关日本的记载,重点在于阐述明治维新,并附载有日本明治初期重臣三条实美,以及公有栖川、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四人的传记。书中对印度、缅甸、安南等国的兴衰,以及其在英法列强统治下的悲惨境地也有介绍,意在说明中国只有变法自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1894年,广学会出版了李提摩太的译著《百年一觉》。此前,该书曾以《回头看纪略》名,自1891年12月至1892年4月,在《万国公报》连载。《百年一觉》是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回顾》的缩译本,1888年《回顾》问世时,曾在欧美轰动一时,很快被译成德、法、俄、意大利和阿拉伯文,广泛流传[31]。这是一部宣扬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主人公伟斯德是美国波士顿的一名青年,1887年昏睡过去后,一觉醒来已经是2000年,期间世界发生了巨变:生产资料公有化,“国家既将土田、矿物、制造、铁路、轮船等事均归国家”;[32]各行各业统由国家管辖;各国人人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所有社会成员21岁前读书,接受教育,21—45岁或做工或为官,45岁以后安闲养老;社会财富极其丰富,需要什么可直接领取,每日就餐可以去公共食堂;社会安定,已经没有犯罪和暴虐。李提摩太将此空想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译作“大同世界”,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使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在谭嗣同(1865—1898)的《仁学》、康有为(1858—1927)的《大同书》中,以及孙宝瑄(1874—1924)的《忘山卢日记》、黄庆澄(1863—1904)的《中西普通书目表》中,都不难看到。

1898年,广学会提出了《速兴新学条例》,“总而言之,居今日而筹急救之法,必合诸学以定课士之程,交邻国而求永好之方,必惜寸阴,以广育才之道。综其纲领,阙有六端。……此六端者,皆所以启迪华人,速知各国良法之要策也”。在这“六端”之中,书籍为其首,并且强调“书籍宜亟求善本也”[33]。在各种书籍中,外国历史学著作占有重要地位,列有26种之多:《希腊治国之法》《罗马治国之法》《游历师该撒记》《当中自宋至明欧洲治国之法》《欧洲历代治国之法》《欧洲今世治国之法》《欧洲治国要道》《欧洲近百年来治法揽要》《欧洲千年来胜事图》《欧洲开辟他洲新地记》《他洲仿行英国制度记》《和蘭国大兴记》《英国内政记》《英国制度改革他洲记》《十二名臣传》《科不登传》《美国制度考》《美洲史记》《哥伦波传》《寻觅新地名人传》《创行新法名人列传》《各国豪杰列传》《治国万全策》《印度十二名臣传》《犹太史记》《回回史记》。这份书目虽然是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但也包括了欧美以外地区的历史学著述。

在这份《速兴新学条例》的附录中,列有12类书目,其中第六类为外国历史学的书目,计9种:《全地球史学》《土人记》《太古记》《中世纪》《欧洲史记》《亚洲史记》《南斐洲史记》《美洲史记》《截不西史记》。第七类为“古事考”,计4种:《古事分国考》《古事分类考》《太古谱系考》和《杂考》。广学会在“附录”中写道:“今泰西各大国之士人,无不究心于学问。而其所究之舆地,遍地球之舆地也。所究之教化,遍地球之教化也。所究之史学,遍地球之史学也……”[34]而中国相比较而言,则明显存在着“闭塞”的弊端,“中国自古迄今,但究心于本国之学。明哲诸钜公及今而犹不速加整顿,亘古著名之大国,将奈之何?总之,人不囿于古,而共知新学之大有关系。国势必浡然而兴。反是以思,断不能知地球今世之事,其何以交地球诸国之人哉?”[35]与上面提及的26种外国史学著作相比,附录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通史、断代史或地区史,是更广范围的世界史著作,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扩大向中国人介绍“遍地球之史学”,以加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

《中东战纪本末》初编,是林乐知多种著述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由蔡尔康(1851—1921)笔述。[36]1896年,即甲午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由广学会印行出版后,在1897年、1900年又有续编暨《文学兴国策》[37]问世,由初编的8卷增加到16卷。这里所说的“中东”,指的是中国和日本,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文献和评论集,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日两国政府有关的上谕、奏折、电文,以及交战和谈判过程中的原始文件;引用了时人的电报、评论等,这就奠定了这部著述作为历史学著作重要的文献学基础。该书通过具体史料,展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远东国际形势;战争的全过程;战前和战时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以及对中国战败的分析等,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弊病。

《中东战纪本末》出版后,广学会曾将此书呈送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在表示谢意的同时,还给予了“著述渊博,实事求是”“发人深省”等好评;李鸿章也认为此书写得很好,望能广为流传。[38]与翁同龢(1830—1904)同为光绪皇帝师傅的孙家鼐,对此书也高度赞扬,他在给其侄婿的信中说:该书“其于中国之病源,可谓洞见症结,此中国士大夫所不能知、知之而不敢言者,林牧师皆剀切指陈,在国家可谓忠荩之臣,在朋侪可谓直谅之友,能不钦之敬之、爱之重之!”[39]《中东战纪本末》重印多次,总印数达2万册。

《中东战纪本末》内容丰富,可被视为是当时的“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代表性著作,因此有现实的资政意义,有助于国人从长期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觉醒。林乐知、蔡尔康在谈及写作此书的目的时说:“中东之战衅,起于东而祸中于中。林君爱莫能助之心,见于辞色。蔡君隶籍震旦,尤不禁泣下沾襟。方事之殷,共献良谟,互抒谠论,业既未蒙采用,和局大定,尤冀以见闻所及,效惩前毖后之忠,因撰是书。无讳饰,亦无偏倚。”[40]林乐知在《译序》中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希望中国通过甲午战败,能够于国耻中觉醒,幡然变法,由弱变强。对于研究中日甲午战争,书中保存的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如王文韶(1830—1908)、盛宣怀(1844—1916)、刘坤一(1830—1902)、李鸿章的奏疏;英国兵部炮兵司主事蒲雷撰写的《东方观战记实》;外国驻华使馆,中国驻外使馆的往来电文等。

书中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是引用了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四十余种报刊对甲午战争和中国时局的评论,包括措辞极其尖锐的批判。例如,林乐知的《治安新策》是《中东战纪本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策》中,他站在美国传教士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了批评,认为当时存在着八个方面的弊端,那就是:“骄傲”“愚蠢”“胆怯”“欺诳”“暴虐”“贪私”“因循”“游惰”。正是这些弊端“祸及国是”,使晚清政府愈加腐败。若再继续因循下去,中国之主权就会荡然无存。

为了应对危机,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通过“变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林乐知在文章中列举了古代罗马、印度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史实,并将其和当时的中国进行了对比,认为中国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变法,具体是:意兴宜发越,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权力宜充足,增加国家的实力;道德宜纯备,用西方的天伦、人伦、物伦,代替中国的“五伦”;政令宜划一,实行法治,强调“法律为一国之主”;体统亦整饬,主要指“存仁心,去暴政”,革除妇女缠足、贩卖人口和奴婢制度等。

对于甲午战争期间的一些外交事件,《中东战纪本末》也有涉及。例如,林乐知对俄国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写道:“俄罗斯助华变约,阻日割辽,名为公论之不容,实则私图之自便臂夺食,华人渐见其肺肝。”[41]这一认识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俄国参与干涉还辽的真实目的,也有助于国人认清沙皇俄国的侵华本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侵华野心不死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林乐知的评述自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反响。

在华人任保罗[42]的协助下,林乐知还编纂有《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并于1903年由广学会印行出版。全书10集21册,另有卷首1册,于1905年全部出齐。该书是广学会的主要出版物之一,装潢极其精美,有插图1400多幅,曾呈送给中国、日本两国的皇后。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斐洲及各处未开化人女俗考;东亚旧教诸国人女俗考;西亚并埃及回教诸国女俗考;西亚基督教犹太国女俗考;南欧希腊罗马旧教人女俗考;欧洲各国长进女俗考;欧洲家规女俗考;美国及美洲诸国女俗考;中国与各国比较女俗考。在卷首介绍了地球的自然情况,以及日月星辰和各民族的教化等。

林乐知与任保罗编纂此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以女学之优劣,为万国教化优劣之标准,并以振兴女学为万国教化长进之阶梯”[43]。他们研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女俗的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妇女问题,而这又是“兴国第一要事”,美国之所以强盛,原因就是女学发达。“美国所最重者,尤在女学。……美国女人既有此等地位,皆能释放自由,备诸德行,享受平等之权利,岂不能望其家之兴乎?凡家有贤母者,其所生之子女,必能尽成为自主自治之国民。虽谓美国之兴,根本全在于造就女人,亦无不可矣。”[44]林乐知等所述是否是事实,抑或所推及的道理是否能够成立,可进一步讨论,但他们明确地提出中国的妇女问题,并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下,联系到个国家和民族的妇女的历史和现实去观察和思考,对于中国社会各界去思考中国妇女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林乐知认为这部著作的主要特点是“上溯千古,下览万国,教化之阶级,政俗之沿革,悉具于编中,都百余万言”[45]。由于该书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女俗”,还涉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人种、物产等,所以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一部以社会风俗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历史性著作。在书中,林乐知运用不少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关于社会历史分期,他按照社会文明程度进行划分,由未教化、有教化和文明教化三个阶段构成,而不是使用“上古、中古、近世”这样通行的概念。

1900—1905年,广学会出版《万国通史》,该书由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斯伦白(一译兰伯特·瑞斯,John Lambert Rees)辑译,全书3册30卷,约3600页,是晚清规模最大的西洋通史性著作。分前编、续编和三编。《万国通史前编》10卷,由蔡尔康笔述。其主要内容是:太古志、古埃及志、迦勒邸亚述合志、米塔波斯合志(附小亚细亚诸国)、希伯来志、斐泥基志·赫涕志·阿喇伯志、古希腊志、罗马志。各卷有印制精美的地图、插图,书后有“人地诸名”中西文对照表。《万国通史续编》10卷和《万国通史三编》10卷的主要内容,是英法和德俄四国的国别史,分别由徐荩臣、曹曾涵笔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