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万国公报》的世界史传播

1889年2月,曾创办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万国公报》复刊[46],成为同文书会(广学会)的机关报,仍然由原来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林乐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早年毕业于家乡的一所大学,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会员。1859年底奉派来华,次年7月到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近半个世纪教书、办报和译书的传教士生涯。1907年在上海病逝,其间只有短期回国,其余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林乐知苦心经营《万国公报》,自述与其“相依为命”,同时他也由此声名大振。1878年回国时,接受美国爱默雷大学授予的法学博士学位。1900年他处理教会事务回美国时,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曾向他详细地询问中国的情形。

林乐知和李鸿章、张之洞都有交往。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还到南京见过洪仁玕(1822—1864)。他在向中国介绍西学、西政时,注意不脱离中国的实际,关注中国的现实,所以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有较大的影响。林乐知的一些重要著述,在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徐维则(1867—1917)的《东西学书录》和赵惟熙(1859—1917)的《西学数目答问》中,都有收录。

在《万国公报》的扉页上印有一行这样小字:“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这和《万国公报》的英文名称(The Globe Magazine)(可以直接译作《环球杂志》)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显然,这是一份以传播西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该刊在当时受到广泛重视,发行量最高时达3.84万份。《万国公报》虽然是一份传教士办的宗教刊物,但宗教色彩却不多,宗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少,而社会生活、政事、新闻等方面的内容却是不断增加,因而对晚清中国政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撰稿人除了伦敦布道会的林乐知、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韦廉臣等传教士外,还有英国圣公会的傅兰雅等。在后期除了上述人外,还有李提摩太、丁韪良、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李佳白(Gilbert Reid,1857—1927)、狄考文等在华的知名传教士。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万国公报》积极鼓吹“不变法不能救中国的言论”,为了宣传这个道理,援引了不少外国历史的实例加以说明。这样,不少重要的、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史地作品,例如花之安的《自西徂东》、林乐知的《中东战纪本末》、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等,首先都是在《万国公报》上连载的。除上述之外,《万国公报》还刊有一些外国历史方面的文章,例如林乐知的《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艾约瑟的《泰西妇女备考》和《泰西诸国校塾》、马林(Willams Edwards Maclin,1860—1947)等的《各家富国策辨》、林乐知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序》和《欧美十八周进化纪略》等。

1904年9月,《万国公报》第188册刊登了《欧美十八周进化纪略》。在这篇文章中,林乐知、任保罗概括介绍了“十八周”(18世纪)欧美历史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文化艺术、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等。

文中写道:“欧洲诸国,于本周之改变为最大而最要,所有从前之旧思想,旧制度,皆如为洪水所冲刷,荡然无存矣。其最著进化之端,即是民智大开。其根源皆出于法国。本周之中,法国人才辈出,学术大兴。凡智学、理学、理财学等,皆有杰出之人。如伏尔丹(伏尔泰)、卢骚(卢梭)、孟德斯鸠、提德庐(狄德罗)、康道赛(魁奈)以及各种著述之人,皆著书立说以排政治之专制,以斥教会之横暴。虽不乏太过之词,但欲激动人心亦不得不如是也。综其大大意,不过欲复得其人生固有之权利,久为暴君所攘夺者,即平等自由之利益也。”在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天赋人权,贵贱平等,无论何人,皆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主之福”[47]。文章还谈及“自由之权人固有之,发之于心则为思想自由,笔之于书则为著述自由,宣之于口则为言论自由,寄之于道则为信仰自由,皆自由之权所在也,有国者不得禁之”[48]。在介绍18世纪欧美政体的主要内容时,最后述及的是“国人皆有举官之权,故官若有侵夺国人平等自由之利益者,皆得抗拒之,官不得视为叛逆。侵夺一人,即是侵夺一国,侵夺一国,即是侵夺各人,人与国不分也”[49]。在中国封建制度行将崩溃的20世纪初,通过介绍18世纪的欧美历史,广泛传播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这对中国思想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欧美十八周进化纪略》提出,18世纪欧美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自由平等思想的蓬勃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相互影响的两个伟大事件。文中写道:“考欧人平等自由之思想,至本周而大兴。其种初播于法国,其果先结于美国。美人所定独立自主之原政法,从法国得来。大行之后,又回传于法国。法人以美国政体为大表率,其所欲得者,即其本有之公见也。公见维何?即国属于民,政府为民而立,政权必出于民三语而已矣。美之独立,法国军民曾赞助之,迨后功成名就,好消息从美洲飞越大西洋而传入于法人之脑质中,更足激动其自由之思想。虽在田野间之农民(亦为农夫,即佃农也),亦皆有饥渴,求慕平等自主之热忱矣。”[50]应该说,作者对18世纪欧美历史特征的概括是较为准确的,这个历史特征具体地通过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体现出来。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来说,了解欧美在18世纪争取自由、平等的历史进程,无疑是有益的,而且也是急需的。

《欧美十八周进化纪略》篇幅不长,但却是一篇内容十分丰富的史学文章。作者不仅介绍了18世纪欧美的政治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对于欧美18世纪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有较具体的介绍,与仅仅以政治内容为主的史著相比,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法兰克林(富兰克林)之电学,华忒之(瓦特)汽机,亚克拉得(卡特莱特)之纺纱架,实开后世无穷之法门”[51]。在地理学、植物学、剖尸验骨之学、考核地球大小轻重之学、天文算学等方面也有涉及。显微镜可使“水中极细万不可见之蠕动物,能确知其形状”;窥远镜使“去地最远之海王星,望之俨然”;电信电话,“虽千万里宛如唔对一堂”;轮船轮车“一器能抵千万马匹之力,……日行千里”等,都介绍得很生动。此外,航海之精度表、电气灯、牛痘疫苗、轧花机、照相石印印刷术、电气印书方法、播音台等,也被列为欧美18世纪的新的科学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