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活学活用厚黑识人》一探究竟:活用试探识人法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想识透某个人,必须系统而又全面,仅从一两个角度观察是很不够的;最好是在“远近高低”处都选择观察点,再以这些点为基轴,去透视和看待这个人。这样,你所看到的这个人,才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不过,识人仅仅是第一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活动才有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成为角逐的胜者。

1.看破心意的技巧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曾有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旋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之职达十余年之久。告老还乡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有关他洞察君王心意的故事,极为有名。

齐王后去世,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下面再介绍一则擅弄权术的宰相反而被看破心意的故事。

大约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秦国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亡命至秦,在秦居官,屡次升迁,终达宰相之位。他所主张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原来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地,后来被韩国夺取了。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于是说道:“你被韩国夺取领地,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因私怨而对韩国采取报复手段。

可是,应侯答道:“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告诉他们:‘死了儿子固然伤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难过了。’我也是原来没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现在也不会为失去领地而感到难过。”

应侯心想:如不这样回答,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必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夺取自己领地一事并不在意。

秦王虽然对他表现出的宽阔胸襟感到敬服,究竟还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前往试探。

这位奉派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脱口而出:

“丞相,我真难过得不想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丞相你想想,秦王对你优礼有加,远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韩国,竟敢公然夺取丞相在韩的领地,这种耻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立刻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一鞠躬,并且说道:“那就全仰仗将军你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经过情形一一禀报秦王。

知道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信任应侯。

2.切不可滥施小技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试探对方。在这一小节里,我们是以古代的透视人心术为重点,来研究这种试探透视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很容易失败。

前面已经再三强调,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极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一双眼睛。倘若疏忽了这一点,事态就可能变得极为严重。

在使用试探透视法的时候,不要耍花招,否则可能弄巧成拙。如果了解了人心,并且按照试探透视原则去做的话,多半能稳操胜券。

如果在使用试探透视法时,不希望自己同时也被对方试探的话,除了要熟悉这种方法之外,还要时时假设自己正被对方试探。

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对方无意测验你,但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成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奉劝各位对于平日的一举一动,都要多加小心,以免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3.韩非子试探人的五招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把试探人心的方法运用得更为彻底。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透视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透视人心的方法。

《韩非子》一书中,曾谈到了有关君王之事(也称“七术”)。在这七项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心之法,由此可知,韩非子是如何地重视人心的试探。

这五项试探法分别是: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若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位叫竖牛的侍从,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他的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后来还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2)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

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愍王即位。愍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3)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就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

庞敬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怠慢。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

对明明知道的事假装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滋味,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这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下属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下属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农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农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下属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下属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卫相山阳君察觉君王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

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横生地对周围的人说:“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都难保了……”

然后,这位宠臣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燕相子之有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

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家伙。

4.以策略试探他人

上述《韩非子》书中记载的五项试探法,其中的第三、第四、第五这三项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属于“策略试探法”。这种运用策略来试探人心的方法,不只限于中国古代才有,日本幕府时代的将领,也常使用这种策略试探法,这可由历史记载中窥见一斑。

日本四国德岛藩族的开国祖先蜂须贺,在征讨四国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因而取代了长曾我部氏,成为德岛藩族的开国始祖,当时他只有27岁。

最初,德岛藩族处于政治混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自从蜂须贺做了领袖之后,治理有方,不论是内政、外交,都有相当显著的成就。因此,奠定了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还存在的藩政基础。

蜂须贺对于驾驭下属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洞察人心的记载,他经常所使用的试探方法,就是这种“策略试探法”。

在某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蜂须贺对随侍身旁的一个家臣说道:

“这么寒冷的天气,你的脚想必已经冻僵了。我原来想找出我那双旧袜套,送给你作保暖之用,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没办法穿,不过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只单独的袜套。”

大约过了一个月以后,有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来,告诉他说:“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把原来那只袜套拿出来,就可以凑成一双穿了。”

蜂须贺所以这样做,是要从家臣对他所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事主的忠诚度如何。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轮班次序,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员值勤。身为一家之宰的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的反应。

一天,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有所变更,于是脱口说出:“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

正好在邻室的蜂须贺听到这句话,便语意深长地回答:“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

当然,如果上司尽是做些干扰下属的事情,而不在其他方面多加体恤下属的话,下属很有可能因为起了反感而生叛离之心。

由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许多掌握大权的人,往往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而施策略试探手下的人。不过,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不要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因为被察觉而失败。

尤其是当碰到心胸狭窄的上司时,更要特别留意,不要被他的策略试探出你内心的想法。万一发觉对方正在试探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使他内心的疑虑自然消失。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你就有资格做一个政治家了。

5.事实胜于雄辩:正统试探法

无论如何,以上所说的各种“故布疑阵”试探法,都不算正统的试探方法,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变通方法,唯有正统试探法,才能成为一般人随时可以用来试探人心的基本方法。

这里所说的正统试探法,也就是我们前文介绍的韩非子透视人心术中的第一项——“以事实对照言语”的试探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撇开对方的花言巧语,完全针对事实来探测人心。

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次,一个自称云游仙人的道士,到秦始皇那儿说:“我懂得长生不老之术,可以教给你。”

喜出望外的秦始皇,马上命令臣下拜仙人为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

只可惜的是,在长生术学成以前,仙人就先行去世了。于是,秦始皇责备那些学习长生之术的臣子说:“都怪你们学习能力太差,丧失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这一则故事,就是讽刺人们不能认清事实,只听到别人的花言巧语就信以为真,徒然落得贻笑大方。

《韩非子》中还有许多理论,再三提醒我们:“凡事不要轻易听信于人,必须要找到事实根据才能相信。”

人在睡眠的时候,分不出谁是瞎子,谁不是瞎子;沉默的时候,很难知道谁是哑巴,谁不是哑巴。只有在大家都睁着眼睛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瞎子;也只有在众人开口说话之际,才能分辨出谁是哑巴。

如果不给予人们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们很难得知他是否有自己的主见;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就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能力。

“我是大力士”,这句话谁都会说,如果不请他当场举鼎试验一下的话,很难知道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性情憨直的人,时常会被喜欢吹牛的人唬得信以为真,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利用事实去验证他人所说的话,才会被人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听到臣下的奏报之后,必须经过事实的验证,才能相信。

这是《韩非子·六反》一篇中某段的大意。

在此附带说明一下,古代帝王常用的“循名责实”,也是语出《韩非子》。“名”就是言语,“实”指事实。也就是说,听到人家说的话,要以事实来验证,这是身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其实,“循名责实”不仅是在上的统治者应该遵循的原则,一般人于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该做到“循名责实”。

譬如,下属对上司的言论,读者对报纸的报道,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宣传,买主对商人的夸张等,都应该遵照“循名责实”的原则,加以验证,实事求是。

6.试探之计:“啄木鸟战术”

00前面说过,以行动和言语相对照,是正确的透视人心法之一。但是,如果对方始终没有行为表现,我们也不能一直永无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须积极地采取主动,诱使对方有所行动之后,再加以观察试探。

这种积极的手法,也可以称为“啄木鸟战术”。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总是先以它尖长的喙试探一下何处有虫,再行啄食。这里所说的积极观察方法,也是先采取主动,诱使对方产生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测验,这和啄木鸟啄食的道理完全相同。

有一次,魏武侯请教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起,探讨有关如何探知敌情的问题。

他问吴起:“和敌军对阵之时,如果不明敌情,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吴起答道:“应该采取诱敌之策。当两军交锋的时候,我们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机会观察敌军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地,如果他们一点也没有纪律地追赶的话,就显示出这个将领是愚笨无能的。”

这是《孙吴兵法》上记载的有关看破敌人内幕的方法之一。

对于虚伪不实的人,要判别他的行为,使用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兵书《六韬》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方法。

从一个人的外表,往往不能猜透他的心意;如果想要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可以用试探的方法,从他的反应来透视其内心。试探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八种:

直截了当地询问,从他对事情了解的程度来判断;

追根究底,层层逼问,看他的反应如何;

让不相干的人从侧面探询,观察他的反应;

把秘密泄露给他,从他的反应中观察他的人格;

将经济重任托付给他,从旁观察他的品格为人;

以美色试探;

以艰难的工作试探他的勇气;

劝他喝酒,利用酒醉之时,探试他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