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叶儿的婚期,因为她舍不下嫂子和3个孩子而一再推迟,直推到栓儿下了关东的那年的冬天。她的未婚夫是古家庄东20里的魏家庄人,叫魏长贵,在黑龙江林区伐木。他本打算结婚后就带上叶儿去黑龙江,可是叶儿死活不同意。她说她要留在家里和她嫂子做伴儿,帮助嫂子抚养几个孩子。两年后,经蓝雁容一再说服,叶儿才在魏长贵那年冬天回家探亲的时候跟着他去了黑龙江。临行前,她不顾婆家的阻拦,硬是把能留下的东西,包括她结婚时婆家给她置办的一些衣被,全留给了她嫂子和孩子们,连她日常戴的两只银制的耳环也摘下来,给了小桃。她几乎是空身一人下关东的。她到黑龙江后每年都给她嫂子捎些钱。蓝雁容托人捎信捎话儿,一再劝她不要给家里捎钱,说孩子们都大了,家里的日子还能混。可是叶儿还是往家捎钱和吃的用的。她一直惦念着嫂子和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日子过得艰难。

栓儿给孙春杨家当了4年多的小帮工儿,今年满13岁,而他的个头儿比他同年的男孩子矮半个头,但是他在饥饿、劳累、被羞辱和无声的思索中度过了奴隶般的幼年和童年,对于古家庄,对于人生,有比古家庄一般人更清楚、更深切的感受,养成了他外绵内刚、爱动脑、有打算、是非分明,乐于助人,不甘人下的性格。

孙春杨见栓儿做事有板有眼,知道他将来一定是个好庄稼把式,很想留住他,帮他管家。从栓儿11岁那年,孙春杨就给他开整劳力的劳金,一是念他和他爹的同窗情谊,一是他看重栓儿本人的为人。古文元一家的生活因此而有了一些改善,他娘可以不去讨饭了。但是栓儿并不想当一辈子长工。替别人种地,种得再好,那收成也只能是人家的,春杨叔心善,也不过多给他几斤粮食。庄上的老人们常常对他诉说他爹、他爷爷和他老爷爷的故事,说他爹和他爷爷都是十里八乡人们景仰的才子。他因此也曾幻想过能像他爹和爷爷那样念书,相信自己能念出个名堂。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念书的事,他只能在心里想想。于是他想学手艺。耍手艺能挣钱养家,钱多了可以买地,恢复家业。他把自己的打算对他娘说了,他娘含着眼泪点点头儿,相信儿子将有所作为。

柱儿依然天天起早外出拾粪卖钱,拾草打柴,照料妹妹小桃。小桃满头细细的黄毛渐渐变粗变黑。她娘说这是因为她吃饱了。小桃也能掐草帽辫儿挣钱帮娘了,有时也跟上二哥上坡剜菜。蓝雁容只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实在过不去了,才外出讨要。

在栓儿13岁那年的夏秋时节,卢姓铁匠师傅和妻子杜氏,女儿巧曼,侄儿卢宝仓、卢宝库,一家老少5口,来到古家庄。卢师傅大号卢宝善,潍县人,和几十年前被赶出古家庄的吴铁匠是同乡。古家庄是卢师傅常来常往的地方,他什么铁器活儿都干。他为人忠厚,活儿干得好,很受雇主们尊重,对古文元的家世和蓝雁容的为人,以及他们一家的不幸遭遇,早有耳闻。他佩服蓝雁容矢志孤守、抚养儿女的为人。他说过,自己年纪大了,不再招收徒弟,可是栓儿他娘领着他去向他拜师的时候,他二话没说,立刻就收下了他。他是有意救助他们这不幸的一家啊。

栓儿刚满13岁,卢师傅就把他当个大人尊重,开始叫他的大号古世才。打铁是个累营生儿,可是铁匠吃的顿顿都是“二干饭”,也就是一种半干不稀的小米儿稠饭,古家庄一带俗称“二干饭”,而且徒弟们顿顿都吃不饱。师娘已故的老爹也是铁匠。卢师傅是师娘父亲的大徒弟。师娘小的时候对于铁匠的这种生活感到奇怪。她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有粮食,却不叫那些跟着爹学手艺的小哥哥们吃饱呢?她问她爹,她爹告诉她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行业的规矩,铁匠的徒弟就得吃这样的饭,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这样他们才会知道生活的艰难,肯吃苦,用心学手艺。

古世才身子骨儿单薄,力气也小,起初,他连铁匠炉旁的那个大风箱都拉不动,卢师傅就让他干些收拾炉灶、端茶送水、帮师娘摘菜等等的小活儿。卢师傅发现古世才善良、聪明,很快就喜欢上了他。师娘杜氏年老心善,见古世才长得端正,老实勤快,又正在长身体,常常偷偷塞点儿干粮给他吃。卢师傅知道老伴儿偏爱这个小徒弟,假装看不见。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以后也不再收徒弟了,不怕别人说他偏心。而且他想老伴儿这样做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她心疼古世才,可能还有别的打算。他们夫妻二人生了3个女儿,唯独没生个儿子。杜氏总觉得遗憾,对不住卢家,也特别喜欢男孩。大女儿和二女儿,先后嫁给了卢师傅的两个徒弟。原本都曾想过让他们当上门儿女婿的,可是后来一个跟着丈夫回了丈夫的老家掖县,一个跟着丈夫去了青岛的李村。眼下他们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个小三儿了。小三儿“巧曼儿”,今年15岁,比古世才大两岁,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古世才又是兄弟俩,家里又很穷,卢师傅猜想老伴儿又在琢磨着招养老女婿的事了。

古世才吃上了小米儿饭,又有师娘的特殊照顾,个头儿猛长,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长了半个头,力气也大了,手艺长进很快,提前打上了二锤[1]。卢师傅看着既高兴,又吃惊。他从没遇见过这样聪明懂事的好徒弟。他老伴儿也越加喜欢古世才,巧曼儿心里也有了这个小女婿,天天都喜滋滋地看着他,上赶着和他说话。

卢宝善像慈父一样待承古世才。别人学徒3年零一节,学徒期间只管吃,没有劳金,出徒以后要是留在师傅身边干活,才能拿到为数不多的劳金,要是学得不好,还得延长学徒的期限。古世才虽然身体弱,力气小,但是他聪明好学,努力上进,在第二年末,卢师傅就破例开始给他发劳金了,而且数目不小。古世才月月如数把师傅给他的劳金交给他娘。他娘把钱接到手中,感动不已。她心里明白,这劳金并不完全是她的儿子份有应得,而是卢老师傅他老人家在变着法儿地周济他们一家。老人家用提前给她儿子发劳金这种办法周济他们,是有意照顾她的脸面。她能说什么呢?只有教导儿子永世不忘师恩,自己天天在菩萨面前烧香磕头,为这位善良的老人祷告,请天老爷保佑卢师傅康健长寿。

今年春天,孙春杨破格儿租给古世友一亩庄南的岗地,说好秋后二五分成。谁都知道,庄南的岗地旱涝保收。蓝雁容心里明白,这是孙春杨对她丈夫的一片同窗真情。这地名义上是租给柱儿的。柱儿只有12岁,哪能种地?他这明明是租给栓儿和柱儿兄弟俩,租给他们一家的啊。开头一年,这地,都是由古天骥老人张罗人帮着栓儿和柱儿兄弟二人耕种料理的。有了古世才的劳金,又有了地里的收成,蓝雁容和她的儿女们,总算能够勉强吃上几顿饱饭了,她也扔下了打狗棍,不再外出乞讨。

此刻,在古家庄,没有几个人把古世才当回事儿。而只有16岁的古世才却比谁都有心计,有打算。他看透了,古家庄的事情是富户、村长古文举说了算,在这里要改变自己一家的艰难处境,是没有希望的。他思量再三,打定主意,决心学徒期满之后,再走他爹走过的那条老路:外出谋生,下关东,去寻找老爹。他想,老爹是死是活总要弄出个究竟,就是他故去了,也要把他的遗骨请回家乡,回归祖坟。他把自己的这个打算对他娘说过并得到他娘的同意之后,就报告了他的师傅。老人没有拦阻他。他看重他敢外出闯荡的志气,更看重他千里寻父的孝心,在沉默了很久过后,老人说道:“孩子,既然这样,你就去吧……,到外面去闯荡闯荡,但愿你能找到你爹,一家团圆,过上好日子。”

巧曼儿听说古世才要走,偷偷地哭了一宿。

卢师傅亲自给古世才打制了一副样样儿家什俱全的上好的铁匠担子。

注释

[1]铁匠学徒考核标准有一锤、二锤和三锤之分。学徒从干杂活儿开始,然后进入打三锤、二锤……直到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