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盛世(写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 韩亮
- 1383字
- 2025-05-16 16:30:35
二 轻徭薄赋,宽刑勤政
隋朝建立之初,国家虽然幅员广阔,但国库空虚。当时的社会实行租调制,一年当中,每户人家的青壮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服劳役、兵役,为国家建设大型项目或者征战沙场,其他时候可以在家务农,收获后向政府部门上缴一定的粮食、布匹。
隋朝以前收取的税赋比较沉重,一位官员忍不住叹息:“百姓生活得太辛苦了!若是将来有人可以减免朝廷征收的钱款,不让家家户户的青壮劳力全部去服役,那该有多好!”他年幼的儿子听到了父亲的感慨,默默记在心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百姓们减轻负担。这个孩子就是苏威。苏威长大以后成了隋朝的重臣,他和高颎(jiǒng)一起辅佐杨坚,议定政令和刑律,逐步减免赋役,从宽量刑。以前男子十八岁开始就有服役的义务,后来调整为二十一岁以前不受征召,五十岁以上也不必再服兵役和差役。其他适龄人员服役的期限从每年三十天缩短至二十天,每家每户上缴的布料数量也减了一半。
赋税降低了,朝廷的收入也应该减少,可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政府仓库里渐渐储满了粮食,甚至多得一直堆到走廊上。杨坚得知以后大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我一向很少向民众征收物资,又经常用国库里的钱粮赏赐有功之臣,国库怎么会如此充实呢?”下属回答道:“减免劳役以后,百姓们有更多的时间耕种田地、纺织布料。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人口自然会增加。向国家交税的人比以往更多,因此,总体上收入还是大于支出。”杨坚点点头说:“物资充分是件好事,不过,各项用品最好还是留在百姓手中,没有必要堆积在仓库里。”于是下令继续削减田租,免除一半的兵役和差役,每户人家不必再上缴布匹。
除了轻徭薄赋,杨坚对子民的宽和还体现在法律的施行当中。旧有的刑法过于严苛和残酷,他便下令重新制订《开皇律》,废除部分刑罚,简化其余条款,而且在实施新法的过程中,有时会酌情从轻处罚。有一回,有位名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前往京城,犯人身上背着沉重的枷锁,行进时疲累无比。王伽眼看他们奔波劳苦,于心不忍,便将这七十多人聚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愿为诸位取下镣铐枷锁,在京城与你们会合。如果各位不能按约定集合,我也只有为你们承担渎职的罪过,以死抵罪。”说完,他真的解下刑具,让他们自行轻装上路。囚犯们感激他的帮助和信任,等到约定的那天,七十多人全部到齐,没有一个人逃亡。杨坚听说了这件事,不禁感慨:“凡是有生命的个体都具有灵性,能够辨明是非善恶。以前世道混乱,百姓的道德素养也不免低下;如今海内太平,应该好好以德行教化他们。一个人人都能约束自己、不必靠刑律维护秩序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啊!”然后杨坚赦免了这些遵守信约的犯人。
与对待百姓不同,杨坚对大臣要求很高。官员必须在任上满四年,每年评审考察合格,才有可能获得升迁。而且他晚年非常易怒,臣子不时受到苛责,在朝堂上遭到鞭打,严重的还可能会被处死。有一年新年,几位武官面见他时配饰不齐,掌管礼仪的御史却没有对这些人提出批评。杨坚大怒,认为御史没有尽到职责,要将御史处斩。另一位大臣赶忙阻止:“御史固然有错,但是罪不至死。法律既有明文规定,还请按条文处置。”杨坚不仅不听,反而迁怒于大臣,让他和御史一同赴死。
虽然杨坚对臣属喜怒无常、刑罚过重,但在当政的二十四年里,一直勤勉于政事,日夜操劳,爱护百姓,很多法令得到改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当时国家内部政权稳固,社会一派和平富庶的气象,后世因此称之为“开皇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