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高质量发展研究
- 李远辉
- 3991字
- 2021-12-31 15:52:52
三、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类指标
1.人才总量及结构
量变引起质变,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在人才量的基础上发生的质量优化。因此,首先人才数量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结合前文关于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及指标筛选的原则,本书选用人才总量、卫生技术人才数、教育类人才数和企业家人才数作为人才总量及结构类指标。
(1)人才总量
人才总量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人才资源总的数量,是人才发展最为直接的指标,也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虽然一些地区对外宣布了人才总量,但是鉴于各地区对人才的统计口径有差异,统计时间和对外发布情况不一,很难进行客观比较。因此,为便于各城市的对比研究,这里统一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进行统计。
(2)卫生医疗人才数
卫生医疗人才包括卫生事业机构支付工资的全部职工中现任职务为卫生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医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护师、中药师、西药师、检验师、其他技师、中医士、西医士、护士、助产士、中药剂士、西药剂士、检验士、其他技士、其他中医、护理员、中药剂员、西药剂员、检验员和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类人才在人才发展中扮演着两个重要角色 :一是作为人才本身,其是人才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才发展保障和人才环境发展水平。具体测量指标上,采用“卫生技术人才数”进行统计。
(3)教育类人才数
教育类人才包括专任教师、科研人员、教学管理类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人才发展中,与卫生技术人才一样,同样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作为人才本身,它同样也是人才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是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同样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才发展保障和人才环境发展水平。在统计年鉴中,教育类相关人才统计有“教职工人数”和“专任教师数”两类,考虑到“教职工人数”所囊括的范围要大,更能全面反映教育类人才数,因此,本研究用其来进行衡量。
(4)企业家人才数
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其具有发明创造、组织管理、科学研究、获得信息情报、文字写作能力和社交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企业家人才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通常情况下,一般指第一类。考虑到企业家人才总量难以直接获得,当前也缺乏相关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因此本研究采用法人单位数来替代。主要依据是一般一个法人单位只有一个法人代表,一般由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其他核心创始人担任,虽然也有例外,但占比不会太大。
(5)科研人才数
科研人才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类人,包括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生命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等的人员。科研人才数量采用某地区R&D人员数量进行统计。
2.人才分布均衡程度
为更好地体现均衡、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本研究采用一些人才分布的均衡类指标,例如人才总量、教育类、医疗类人才在地区的分布均衡程度作为高质量评价指标。
均衡程度的测量方面,本研究采用“标准差系数”来衡量。它是从相对角度观察的差异和离散程度,在比较相关事物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些。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σ为标准差系数,σ为标准差,为平均数。
(1)人才总量的区域分布均衡程度
主要用于反映各区①人才发展的均衡程度。指标测量上主要用某个市下辖各区域的人才总量标准差系数来表示。
(2)卫生医疗人才的区域分布均衡程度
主要用于反映各区卫生医疗人才发展的均衡程度。指标测量上主要用某个市下辖各区域卫生医疗人才总量的标准差系数来表示。
(3)教育类人才的区域分布均衡程度
主要用于反映各区教育类人才发展的均衡程度,用某个市下辖各区域教育类人才总量的标准差系数来表示。
另外,由于企业家人才数、科研人才数各市下辖的各区数据未公布,难以获得,故本研究对其不进行考察。
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用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结果——人才储备量,二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数量。前者用“中等教育以上在校学生人数”测量。一方面,中等教育以上在校学生人数是重要的潜在人才,是地区中短期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另一方面,中等教育以上在校学校也是具备高素质基础的人才,在人才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后者用各类学校的数量来测量。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人才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学校数量主要包括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技工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的数量,不包括幼儿园的数量。
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类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表3-1 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类指标体系
(二)人才效能高质量发展类指标
人才效能主要从经济发展成果、科技创新成果两方面来考察。其中,经济发展成果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虑,宏观层面用人均GDP来衡量,微观层面由于难以获得规上工业企业人数,无法计算出每家规上工业企业人均利润,故间接用平均每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来衡量。
1.经济效益
(1)人均GDP
GDP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所创造出来的效能。
(2)平均每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是衡量相关企业家和各类企业人才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用“平均每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作为衡量指标。
2.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用“每万人专利授权数”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来衡量。有效授权专利数是衡量研发人才效能的一个重要数量指标,发明专利授权数能进一步更为直接反映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两个指标均可作为人才发展成果的重要反映。
表3-2 人才效能高质量发展类指标体系
(三)人才环境高质量发展类指标
1.经济发展类指标
经济发展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既影响人才集聚,又影响人才成长;既影响人才价值的实现,又是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中,结合以往关于人才经济环境的相关研究,重点选择了GDP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对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人才价值。
(1)GDP总量
地区GDP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地区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它对人才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吸引、留住、使用和激励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总的影响。
(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形象、市场价值、内部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成长速度、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长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人才环境。具体指标上,本研究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衡量。
(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人才价值和贡献的重要评判指标,其高低能够间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的综合素质。另外,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而直接地影响因素。考虑到农村就业的灵活性以及相关人员工资数据不可获得性等特点和现状,故此处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衡量指标。
2.教育医疗保障类环境指标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教育和医疗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两个重要领域,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教育医疗环境越好,越能充分保障人才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越有利于人才的集聚和发展。考虑到前文已将教育医疗类人才纳入人才总量指标当中,为避免重复,此处从教育医疗类的投资、相关载体和设备设施条件等方面来提取相关指标。重点选择“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作为衡量指标”。
(1)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既体现了当地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人才发展的结果,对人才子女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进而也影响到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环境指标。
(2)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医疗卫生投资的水平,既体现了当地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结果。
(3)每万人拥有病床数
该指标可以直接用以反映一个地区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医疗资源越丰富越发达的地区,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有优势。
3.创新创业环境类指标
创新创业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创新创业的过程和结果反映了人才成长的质量和结果。本研究用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以及创新创业的结果来衡量创新创业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用“研发费用总额”来衡量。创新创业结果方面,用“市场主体数”来衡量。
(1)研发费用总额
研发费用总额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这个用统计年鉴当中一个地区全社会的“研发费用总额”来测量。
(2)市场主体数
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一个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集中反映了当地投资者的创新创业信心,直接反映了创新创业活力,是创新创业环境优劣的重要体现。
4.公共生活休闲环境类指标
居住条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工资收入和房价是影响居住条件的两个重要方面,此处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具体统计采用“房价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来计算。
便利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人才。这种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前者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城市绿化等方面,后者包括各种文化场所、娱乐设备设施、交通基础设备设施等。考虑到不同城市相关统计项目不一,此处采用比较常用、通用的一些指标,如“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来衡量。
表3-3 人才环境高质量发展类指标体系